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农民工群体长期在城乡之间“候鸟式”迁移的不确定状态,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持续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在福建省农民工流出地的695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oprobit模型,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外出特征及流出地特征四个维度实证探讨外出农民工的回乡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55.11%的农民工有意愿回乡定居;教育程度、家庭主要外出收入类型、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有无回家建房以及对老家住房满意度对农民工回乡定居意愿的影响为正;外出人口占比、村庄交通便利程度和在城朋友数量对农民工回乡定居意愿的影响为负。据此,提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减少城乡差异;尊重农民工意愿,合理引导农民工流动。  相似文献   

2.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文探讨了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保障性住房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显著正相关,其估计系数要高于社会租房,但略低于自购住房,而采用"定居意愿"替换结果变量后的结论仍稳健;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对心理融入的正效应并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表明,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差异主要是由其经济社会特征差异引起的,但户籍制度及其形成的制度约束等不可解释因素仍有较大影响,而住房是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9年来广州人员住房保障需求调查数据,以新市民的生命历程为视角,通过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分析新市民住房保障需求后发现,从空间性角度看,流动距离较近的新市民青睐选择产权型保障性住房;流动距离相对较远的新市民倾向于选择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从时间性角度看,新市民生命阶段的转变体现为家庭结构由单身向多口之家的变化,追求住房稳定,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优于市场化租赁性住房、产权型保障性住房优于租赁型保障房。从代际发展角度看,老一代新市民对产权型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意愿更强烈,新生代看待城市发展格局的目光更加开放和多元,影响他们选择保障性住房的条件也更加向宜居的属性靠拢。基于此,未来住房保障发展应健全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租购并举,满足不同层次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新市民提供高品质、可负担的保障性住房。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 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探讨公共支出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地方财政支出、人口迁移与房价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推动人口迁移,且短期作用更加明显;人口迁移对房价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不具有持续性;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资本化作用明显,且存在正向累加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推动城市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稳定的住房市场和推进房产税征收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海房地》2023,(2):13-16
自2016年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以来,城市人口虹吸效应更加明显,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青年人大量涌入,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也日益突出。2021年以来,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新模式背景下,杭州结合城市租赁人群住房租赁需求,迅速出台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方案,吸收借鉴蓝领公寓和人才专项租赁住房试点经验,搭建三项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着力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租赁住房困难,为最终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杭州住房保障经验。  相似文献   

7.
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相结合的保障制度,是我国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但目前我国实物型保障房存量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目的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以租赁型为主的实物型保障房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的主要内容。解决好租赁型保障房运营管理过程中的租金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了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发展历程,就我国现有体系中的租赁型保障房,即公租房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研究加以梳理,并对当前保障体系中的研究热点保障性租赁住房进行了分析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自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以来,保障房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促进了安居。然而,它是否也促进了乐业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北京为例,根据保障房申请和分配数据,基于项目、家庭和个体视角分析了经济适用房的就业可达性。发现经济适用住房居民的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于一般城市居民;经济适用房居民通勤距离较长、就业可达性较差。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有经济适用房建设分配制度、城市居住和就业中心格局,保障房项目的区位;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有户口、人口年龄、家庭人口数、是否有孩子上学等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2013年湖北省3个城市的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从补贴是否用于住房消费和补贴资金使用率两个层面,分析了租赁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租赁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体现为存在着较长的政策时滞;补贴资金被挪用于非住房消费的现象较为普遍;补贴资金使用率较低。实证研究表明,除户主年龄、家庭人口等基本特征变量外,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累计获取补贴年限是影响租赁补贴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了改变补贴资金发放形式、完善补贴资金发放标准、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创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微观个体出发,研究中国流动人口对创业的影响,探讨推动“大众创业”的政策建议.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整体而言,流动人口选择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进一步,分创业类型看,无论是“自己是老板”型创业,还是“个体工商户”型创业,流动人口创业的概率均比本地居民高,但流动人口选择“个体工商户”型创业的概率更大.分行业看,流动人口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但选择在工业创业的概率与本地居民无显著差异.从创业的就业效应、收入效应看,流动人口创业雇员水平与本地居民无显著差异,但创业收入显著高于本地居民.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消除地区间影响人口迁移的制度阻碍,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要优化流动人口的创业环境,充分激发流动人口的创业活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0-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从生育成本视角探讨房价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房价上涨1%,生育孩子意愿数减少0.051个;加入男性样本后,房价上涨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影响减弱为0.043,这一发现说明房价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并没有现有文献所报告的那么大。进一步把房价的影响分解为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发现房价上涨在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中存在财富效应,但是总效应仍然表现为净挤出。异质性分析发现,房价对城市家庭、中高收入家庭、拥有住房的家庭以及中西部地区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显著。从稳定房价、支持改善性住房、差异化调控、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以及生育福利全覆盖等方面提出了降低生育成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分析总结不同家庭生命周期下家庭人口结构和住房保障需求差异特征,为更好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保障人群多层次住房需求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对于家庭的住房租购选择至关重要,单身家庭更倾向小户型、高品质、区位优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新婚家庭倾向于户型适中、品质较好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婚有孩家庭更倾向稳定居住、完善配套的住房,倾向购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议政府部门在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供给过程中明确住房保障对象,综合考虑家庭生命周期下住房保障需求的差异性,提供多层次、可选择的保障性住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房地产》2010,(7):52-53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近日发布《上海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宣布将正式推出公共租赁住房,并将住房保障覆盖面从城镇户籍人口扩大至有基本稳定工作的城市常住人口。上海将通过一批专业运营机构,以市场机制运营,向包括非沪籍人口的上海常驻居民提供公共租赁房,价格将略低于商品房租赁的市场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的迁移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人口迁移的政策制定应建立在对流动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在京流动人口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对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和缓解老龄化压力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多数流动人口在京居住依赖租房,房租是导致其生活成本日益上升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尤其城乡接合部地区社会隔离现象较为显著,大量流动人口未能有效融入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体系。首都的人口管控与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控”“收”联动,加强人口的有序流动,也要疏解与引导相结合,使流动人口的结构与行为更符合首都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2021年6月,在我国一种新的住房保障形式——保障性租赁住房正式付诸实施。究其实质而言,保障性租赁住房与此前的租赁类保障房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一脉相承,既具有能够避免福利固化和寻租效应、覆盖面广的优点,也同样存在建设资金难以平衡、居后管理难度大的痼疾。解决好这些公认的难题,才能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健康发展、平稳运行。通过理清租赁类保障房发展脉络、分析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与商业设施打捆运营、探索租金收缴新方式、激发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积极性、实施专业化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影响住房供给和需求的其他因素,人口因素具有相对稳定型,因此从人口角度来分析住房市场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视角。上海作为一个生育率超低水平的城市和快速移民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表现得尤其剧烈。准确把握上海的人口状况和结构变动,做好城市住房管理工作,维持稳定的住房价格,保证住房市场得到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提高居民的居住福利,有序推动城市化过程,是上海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分析上海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不同的刚性住房需求变迁,得到外来常住流动人口的刚性住房需求将成为城市住房需求的主要动力。基于外来人口的特性,未来本市人口住房购买性刚性需求比例将降低,相应的以租赁等形式的刚性住房需求旺盛,且多以低档小户型住房需求为主。同时,外来常住流动人口中集体户人口增加,集体式公寓等住房类型的刚性需求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8.
将上海市2017年的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当成是研究对象,基于模型构建的方式对上海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当中能够获悉,女性的平均迁移距离高于男性,其中农业户籍、高学历、高技能的流动人口倾向于远距离的迁移。因为年龄增加平均的迁移距离也在持续详见,迁移距离和来到上海的时间呈现出U字形的相关关系。迁移距离会影响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出、流入地经济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差距会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流出地城市当中的行政等级、流动人口的规模方面存在梯度关系。个体特征会对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产生影响,流出、流入地之间存在的经济、收入差距会影响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而研究结果有助于对人口流动方向的合理引导,更能够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的融合,强化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影响住房供给和需求的其他因素,人口因素具有相对稳定型,因此从人口角度来分析住房市场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视角。上海作为一个生育率超低水平的城市和快速移民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表现得尤其剧烈。准确把握上海的人口状况和结构变动,做好城市住房管理工作,维持稳定的住房价格,保证住房市场得到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提高居民的居住福利,有序推动城市化过程,是上海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分析上海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不同的刚性住房需求变迁,得到外来常住流动人口的刚性住房需求将成为城市住房需求的主要动力。基于外来人口的特性,未来本市人口住房购买性刚性需求比例将降低,相应的以租赁等形式的刚性住房需求旺盛,且多以低档小户型住房需求为主。同时,外来常住流动人口中集体户人口增加,集体式公寓等住房类型的刚性需求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便利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13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气温、降水等城市自然便利性、人均公共交通资源等交通便利性和在岗工人工资等经济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解释能力较强,收入水平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是影响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人口密度显著为正,表明流动人口有向大城市聚集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