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昕 《城市问题》2023,(1):60-68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住房保障影响人口迁移的内在机理,然后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大样本数据,从地区层面和个体层面实证分析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对城乡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对比分析群体差异和城市差异。研究发现: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利于乡—城人口的迁移;住房保障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镇定居意愿的正向影响显著;购置型保障房的影响比租赁型保障房更显著,租赁型保障房对城—城迁移人口的定居意愿影响不显著;只有在房价收入比超过合理标准的城市,租赁型保障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才显著。因此,需要对住房保障支出的重点地域、保障方式等加以审慎选择。  相似文献   

2.
阮福义  卢光熙  熊浩 《财会月刊》2023,(20):143-152
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为缓解财政空间收缩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2010~2020年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财政空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地方政府财政空间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通过财政收入增加和财政支出增效两个渠道来实现的;在儒家文化浓厚、城市等级较高、地形坡度较大的地区,数字经济对财政空间的正向影响效应更强。基于此,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财政建设、优化外部环境布局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缓解财政空间收缩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城市扩张为中心的"急速城镇化",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造成耕地资源过度耗费,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和生态的安全。当前中国的城市扩张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而财政分权对当地政府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拥有强烈的城市扩张冲动。论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究"财政分权"对"城市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省级财政收入分权对城市扩张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省内财政支出分权同样对城市扩张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住房供求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城市化、收入差距对区域房价的影响机制,同时利用1999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率对房价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化率的提高推高了房价;收入差距对房价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推动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城市化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差距对房价的正向作用程度加大,在城市化率高的东部地区,收入差距对房价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采用改进的自组织数据挖掘算法(Log-GMDH)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7~2021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自动客观地筛选中国城镇化投资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城镇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投资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变迁、金融机构发展以及民生财政支出,且这五大因素均对城镇化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城镇化投资效率对当期城镇化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前期的城镇化投资效率将显著地促进今后城镇化投资效率。因此,应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增加民生财政支出,提升中国城镇化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6.
借鉴货币最优政策模型,从机理上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变动规律,发现推动房价正常上涨的本质在于成本推动以及人口迁移下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其他政策虽然短期内可调节房价波动,但长期过度使用会导致房价不可逆转的畸形。进一步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与干预分析模型讨论了我国政策冲击下的房地产市场发现:房价波动短期内会影响房地产销售,但长期内房地产销售不受房价波动影响,房价上涨与销售额增长均具有自身内在的推动力;政策调整对房价调控的冲击出现逆效性,短期内可以抑制房价上涨,长期内则会造成房价的更大波动。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4—201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造广义空间自回归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房价上涨与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当以房价作为干扰因素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活动时,房价的上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由正转负,从而绿色经济产出前沿未能实现,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发生损失;绿色经济的正负“空间回波”作用博弈表明,房价上涨带来的负向影响比生产性服务业的正向影响更为突出;溢出效应表明,内生性的房价攀升将引致地区内原有集聚企业的区际转移,新集聚地加持的各类集聚效应将推动新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从而间接形成绿色经济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软实力综合指标构建了两阶段回归模型,运用面板数据GMM估计方法就软实力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估计后发现,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软实力对城市房价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种影响从东部到西部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态势。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城市软实力对房价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同地区的城市软实力对房价的作用程度有所差别。由此可见,城市的人文社会因素、生态环境质量、交通区位条件对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影响较为显著,对城市软实力的日益重视决定着中国城市人口的居住选择。  相似文献   

9.
依据雅各布外部性理论探究相关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2007-2013年上市公司数据,运用PSTR模型实证检验相关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相关多样性对企业创新有正向作用;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相关多样性对企业创新产生非线性影响;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相关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也不相同;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且突破某一临界值,在更高的研发投入诱导下,中、西部地区相关多样性对辖区企业创新产生更为强烈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 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逐渐下降,而财政支出却逐渐上升。针对这种对地方政府不利的局面,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弥补财政收入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项就是提升房价。而中央政府考虑到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会给国计民生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从2003年开始就对房价实行调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是否受到了影响以及受到怎样的影响,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心-外围的研究框架,采用基准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会显著提升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金融资源配置在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中介角色;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分布区域下,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据此,提出以“硬科技”突破产业链短板与痛点、基于宏观视野合理规划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中心空间布局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的产业结构目前呈现的是"二三一"的状况,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从总体上看,其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与优化,但仍存在着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通过双对数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支出的增加推动江西省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同时拉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要大于其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财政支出对本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严格把握环境规制政策导向,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探究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的影响,剖析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具有明显正向推动作用,绿色技术进步在环境规制推动中国低碳转型进程中发挥中介效应;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受环境规制强度门槛作用影响,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进一步检验发现,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低碳转型具有推动作用,而对中部地区低碳转型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的产业结构目前呈现的是“二三一”的状况,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从总体上看,其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与优化,但仍存在着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通过双对数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支出的增加推动江西省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同时拉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要大于其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财政支出对本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与增加应急财政支出是应对突发事件并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揭示应急产业集聚与应急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应急产业健康发展、对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与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以2008—2017年我国(部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区位熵方法测算了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度;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从整体与局部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应急产业集聚与应急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促进我国应急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和应急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集聚水平越高或者财政支出越多,促进效果越强。  相似文献   

17.
房价、 地价与通货膨胀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整的重要关注点,对它们之间长期与短期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4年房价、 地价与通货膨胀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长期而言,房价、 地价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向的均衡关系,但房价和地价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房价与地价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但房价上升导致地价上升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房价高企主要不是由于地价上升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月度数据,使用CRITIC熵权法构造金融压力指数,并分别从城投债利差和相对发行规模两个角度测度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TVP VAR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的溢出效应,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始终具有较强的解释效力,并且基本上呈现正向影响;第二,2008—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溢出作用的主要源头为债务利差的波动,2016年以来则转变为债务规模的提升;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地方政府债务的信用风险与偿债风险对金融压力均具有正向冲击作用,整体冲击力度高于前期数次重大突发事件。因此,“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阻断其向金融部门的传导路径,切实打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对于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研究方法:基于债务率,即债务存量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值的视角,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4年年底的地方债务余额数据,对地方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地方债务存在明显的经济增长门限效应:当债务率高于112%左右之后,原本正向显著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基本趋近于无,而其作用渠道可以明确为如下传导机制,债务率高企带来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导向的财政支出。研究创新:引入债务率指标并基于偿债压力视角分析了地方债务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价值: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治理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税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的实现,不仅是因为房地产税税收收入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还因为房地产税具有测量纳税人纳税能力的功能,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因此,对房地产税收与房价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愈显重要。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分析房地产税对房价的不同影响,为我国利用房地产税调控房价、完善房地产税制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