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天津市建筑风貌与城市特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浩  李小羽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彩插中1-4
本文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天津建筑风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及其与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天津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天津建筑风貌中存在的缺憾,如忽视了旧城改造与历史文脉保护的关系、建设了一批假古董、建筑领域萌动着浮躁现象等,进而提出了要突出天津城市建筑风貌的特色与亮点,借鉴中外建筑艺术,创建具有21世纪天津风格,代表现代文明的天津文化品位,集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形成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城市特色.具体应做到:接轨世界建筑潮流;延续中国建筑文化;保护古代、近代、现代等历史传统建筑,并提出了保护历史传统建筑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词源考略建筑活动是人类与以俱来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使用“建筑”(拉丁文为Architectura)一词是用于指宫殿、宫邸、庙宇、陵墓、剧场等巨大的工程艺术作品.在现代分类学上,也是将其列入“艺术”这个范畴.在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常有大规模的工厂、铁路、公路、桥梁、水港、码头等的兴建,这些活动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论及审美就离不开艺术,针对建筑是否需要艺术的问题,我国建筑界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应该可以寻找其表象及内在的规律.文章就建筑审美的基本要素从整体形象、感观体验等维度加以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房地产》2004,(12):9-9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风貌建筑,既有明清风格的中式四合院、庙堂、寺院,又有近代西洋古典建筑、别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经2003年全市历史风貌建筑普查,首批确认历史风貌建筑872幢,建筑面积156.7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历史风貌建筑坐落于原九国租界区,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大量调查其它城市有关近代建筑保护资料的基础上,以杭州近代建筑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杭州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得出杭州历史街区保护模式与其它城市近代建筑保护相比的差异,希望能对近代建筑保护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建筑形式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对建筑又有较强的束缚作用.建筑是心灵感应的表现,建筑设计人员只有深入社会,在文化艺术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才能摆脱文化艺术的束缚,进行有个性的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7.
徽州砖雕是我国古代建筑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其朴素与生动性赋予建筑以丰富的表情.徽州砖雕刻工精良,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人文趣味,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明清徽州砖雕艺术的发展过程出发,探讨了徽州砖雕的内容、工艺手法以及文化背景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所说的北京近代建筑 ,基本上是指北京在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 ( 1840~ 1949年 )所建造的建筑。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 ,使北京的近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北京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是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近代建筑的样式 ,可归纳为“西洋楼式”、“洋风”、“传统复兴式”和“传统主义新建筑”四种。“西洋楼式”专指中国工匠和营造者对圆明园西洋楼建筑进行模仿和发挥、并搀杂进北京古代传统建筑装饰的样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大量调查其它城市有关近代建筑保护资料的基础上,以杭州近代建筑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杭州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得出杭州历史街区保护模式与其它城市近代建筑保护相比的差异,希望能对近代建筑保护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虞洽卿故居(简称虞氏故居)是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是根据宁波慈溪当地气候与环境,把传统的建筑风格与外来的新古典设计完美结合起来的近代建筑,但是一直遭受白蚁危害.文中通过对虞氏故居地理环境、白蚁种类、白蚁分布、白蚁对建筑的危害、古近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白蚁防治技术的研究,对白蚁的危害特征进行了探讨,对白蚁防治技术做了探索,以掌握白蚁活动规律,有效控制白蚁对虞氏故居的进一步危害.  相似文献   

11.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容、意蕴、风格、形式、造型等各方面全面分析了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论述了建筑的象征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与建筑的抽象性之间的关联;建筑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的体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筑形式的和谐美、个性美的构成以及它们在城市建筑设计上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2.
建筑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通过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等来得以体现,同时建筑艺术总是要适应它所附丽的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的,总是要适应建筑物的实际功能和自然环境的。文章对建筑的艺术性赏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适用、坚固和美观是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学家维特鲁威对建筑的三个基本要求.从维特鲁威时代到我们现在,尽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侧重,但这三个因素依然是优秀建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现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审美性.在此,本文仅从建筑美观的角度来阐述现代建筑应该追求怎样的美观理念,以求达到较好的欣赏效果.建筑的美观即建筑的绘画美、自然美、形式美等.  相似文献   

14.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建设可谓突飞猛进,其建设速度和建造数量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少有的.我国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介绍国外的思潮流派,或是探讨文化、艺术、美学等与外在形式相关的东西,而对于功能组织和空间构成模式的研究却较少有人问津.然而,当今的建筑学早已超越了工程和艺术范畴,需要我们从更多方面对其进行的研究.超高层建筑在施工及建筑材料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超高层的材料的选用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超高层建筑的节能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公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代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筑形态设计已不是单一的造型艺术.站在当代建筑建造的意义上看,它应满足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从建筑美学上看:构成艺术的介入为建筑形态设计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持,使得当代建筑造型具有超强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从构成艺术上看: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设计师们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近两三个月来,许多城市的建筑工作者都在讨论建筑艺术的问题,有些报刊报道了这些讨论,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引起了各方面广泛的兴趣和关心.因此在这里以&;lt;建筑和建筑的艺术&;gt;为题,为广大读者做一点一般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批造型独特、工法精良的建筑。这批建筑遗存数量较多,并且由于体现出中西建筑文化双向流动的典型特征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遗产的考证和实地调研,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式样的四种基本类型:即洋门面式样、石库门式样、外廊式样及大屋顶式样,通过对建筑式样的典型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可以看到西方建筑文化在进入中国内陆中小城市过程中被吸收、被改造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由建筑专业的建筑师承担的那部分工作.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审批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综合分析其建筑功能、建筑规模、建筑标准、材料设备、施工技术、地段特点、气候条件、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要素,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部的艺术效果,细部的构造方案,创作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生活或生产环境.主要阐述了建筑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郭士恺 《基建优化》1989,10(6):43-44
生土建筑是一种最古老而至今还一直被使用着的建筑类型,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土窑洞、土坯房、夯土墙、土墙木结构及其它土建筑的生土建设之中.当前全世界都在探讨节能建筑,“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和生土材料的房屋,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关注.中国古老传统的生土建筑反映了我国广大黄土地的风土民情和环境特色.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古代、近代和现代都起过重要作用,它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杰作,名符其实的节能建筑.并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便等优越性.当然它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像沿山式或下沉式窑洞来说,它有居住分散、交通出  相似文献   

20.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糊口、精神糊口产生影响.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自己的风格,常常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最困惑的.而影响风格,形成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服装设计风格也同样如此.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雕塑、绘画、建筑艺术风格对服装风格影响最大.本文重点分析了建筑风格对服装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