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梯度转移的客观要求,对促进"中部崛起"有重要作用。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着产业聚集不足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发展优势主业,构建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等诸多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金霞 《企业导报》2009,(1):102-105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武汉ETC收费系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的规定要求,具有法律依据.ETC收费系统具备了形式正义的要素.武汉ETC收费系统符合两型社会构建要求.武汉ETC将对武汉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会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部地区的必由之路;是湖北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大契机;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具有根本性、时代性、系统性、社会性、公共性的特点.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1+8"现代城市群,以集约化发展思路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创新为着力点,尽快把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核心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武汉城市圈暨"两型社会"相关政策,分析出湖北通信运营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预测武汉城市圈通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探索湖北通信运营商应对武汉城市圈暨"两型社会"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与“两型社会”的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阐述了世界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提出了知识经济推动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模型基础及条件,并基于世界大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发展集群模式的物流产业的优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通过政府合理规划物流体系,搭建集群式物流发展平台;优化物流发展的法规政策,营造集群式物流发展的氛围;建立推进现代物流集群式发展的统一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圈内产业机构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人才等方面来促进武汉城市圈物流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化是当前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实行产业集群将是提高武汉城市圈竞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支撑.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推进产(业集群)学研合作等措施能够实现与产业集群中企业的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及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包含武汉一百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中小城市,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武汉城市圈规划在未来若干年内实现圈内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多个"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对武汉城市圈发展"飞地经济"的前景和意义进行探讨,之后展开对武汉城市圈发展飞地经济的SWOT分析,最后提出推动武汉城市圈飞地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鲁文彬 《企业导报》2012,(4):122-123
2006年",中部崛起"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2007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宏伟目标,实现中部地区的真正崛起,金融产业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金融产业集聚是实现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2001~2009年武汉城市圈的金融产业集聚指数,用以探究武汉城市圈金融产业集聚状况。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正式批准成立以来,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明显。临空经济是良好的区域经济加速器,但是武汉城市圈发展临空经济还存在着诸如机场基础建设不完备,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性高,外向型经济发展薄弱等问题。为能使临空经济的区域经济推动效果最大化,城市圈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加强政策指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内城市的产业集群分工合作,打造武汉城市圈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14.
余丽 《价值工程》2010,29(17):169-169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其建设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资源,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要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脉搏,寻求联接点、结合点、增长点,迎接"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实现规模经济是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条重要途经。武汉城市圈内各级政府和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基本特征,努力跨越实现规模经济的主要障碍,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发展机遇,既要实现内在的规模经济,也要实现外在的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不仅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而且是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之地,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2008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正式启动,对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相似文献   

18.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建设需要确立生态文明理念,这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确立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观念、制度和物质等层面。目前,武汉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制度,落实生态保护法治,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9.
陈默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54-55
武汉城市圈的提出为成宁的发展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有利于促进成宁产业升级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基础产业的薄弱与政策的不配套和节约理念的缺乏,使得成宁“两型社会”的建设也面临的诸多挑战。文章基于“两型社会”的建设研究为成宁未来的发展提供具体措施与方案,以及在武汉城市圈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刘军  宋颖 《企业文明》2008,(3):36-38
当前,我国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工业生产、日常消费等环节浪费严重,石油缺口越来越大,耕地越来越少……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2007年底,随着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特区"之争尘埃落定,"1 8"武汉城市圈吸引了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