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组成复杂,仅仅依靠少量的岩心、岩屑和几条常规的测井曲线资料很难准确地展现储层岩性的纵向及横向分布特征,从而影响对储层空间分布的预测。本文以上余家坝石炭系石炭系地层的岩心、岩屑录井资料为分析样本,结合对应的常规测井资料并对其进行数学处理,处理后共有12个参数供逐步判别函数筛选,经过多次的引入与剔除,建立了各类岩石的判别函数。其中灰岩、灰质云岩、云岩选择了9个参数;云质灰岩选择了10个参数。将岩性判别结果与取心井段的岩性对照,每类岩性的判别符合率都在85.39%以上,综合符合率为91.49%。说明本方法对目的层段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的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开展济源凹陷地层岩性、电性及录井特征研究,采用X射线录井新技术,对地层岩性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对地层进行划分。研究认为,济源凹陷中生界地层沉积较全,三叠系地层沉积厚度最大,沉积中心为南北两次凹,侏罗期沉积中心在西部,东部沉积较薄,白垩系只残余下统韩庄组地层,由西向东变厚。  相似文献   

3.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大庆油田已经进入非常规资源勘探时期。大量新钻井工艺的使用,给录井带来了一些影响,如岩屑细小,油基钻井液包裹,岩性识别难等问题。文章通过实验建立了X射线衍射矿物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岩石薄片分析,优选了岩性识别的特征矿物,建立了不同岩性的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4.
《企业技术开发》2015,(21):46-47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大庆油田已经进入非常规资源勘探时期。大量新钻井工艺的使用,给录井带来了一些影响,如岩屑细小,油基钻井液包裹,岩性识别难等问题。文章通过实验建立了X射线衍射矿物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岩石薄片分析,优选了岩性识别的特征矿物,建立了不同岩性的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5.
地层的岩性是岩石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的总和,识别钻井剖面上地层的岩性,尤其是储层的岩性,是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能有效进行测井储层识别,岩性识别是前提,因此,岩性识别方法在油气层识别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准确鉴定储层岩性对整个现场录井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准确锁定取心层位和及时发现油气层等方面作用重大.在川东北,镜下观察是现场鉴定岩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元坝探区海相地层主要储层岩性的镜下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对现场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地层的岩性是岩石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的总和,识别钻井剖面上地层的岩性,尤其是储层的岩性,是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能有效进行测井储层识别,岩性识别是前提,因此,岩性识别方法在油气层识别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外油气勘探对象已经从常规的构造圈闭转向了岩性、地层为主的非构造型圈闭。这类圈闭更复杂,对储层预测技术的要求更高。通过联合应用层序地层学与储层反演技术,对Campos盆地M区块上白垩统C组地层开展对岩性圈闭的识别,识别出4个有效砂体。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约束下的储层预测技术可以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地质录井在油田勘探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钻井勘探油气的一项重要手段,地质录井是在参数观察、资料、检测以及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岩石性质与油气检测方法.地质录井通常包括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钻井液录井、荧光录井以及气测录井等几种类型,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对地层相关资料的现场录取.本文将对地质录井在油田勘探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军 《价值工程》2012,31(15):186-187
目前,录井中参数采集传输主要还是以有线为主,包括总线和分线参数采集传输。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在录井数据采集系统中的使用将是录井工程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和趋势。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录井数据采集系统中的设计、应用和推广,对于录井工程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节约录井成本,而且能提高录井效率。  相似文献   

11.
苏德权  王全福  王方 《价值工程》2011,30(16):299-300
运用CFAST6.0区域火灾模拟软件,针对一个典型的民用建筑起火房间进行火灾模拟计算,得出着火房间上层烟气温度、走廊烟气层高度、走廊下层烟气温度及走廊中CO浓度等随时间变化的火灾参数,运用Origin软件对各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应的变化曲线,并结合曲线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西南宁市"桂锦苑"住宅小区桩基工程采用了旋挖钻机造孔工艺,施工效果满足设计要求,实现了施工进度快、环境污染小、成本低的生产目标,解决了旋挖钻机在复杂地层尤其是砂卵石地层的造孔难题,而且在该项目的施工中通过对钻头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旋挖钻机在弱风化岩层的快速施工,为类似工程尤其是南宁市的砂卵石地层的桩基础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萍 《价值工程》2010,29(24):226-226
对A块二类油层2009年2月改注聚表剂以来,注入井、采出井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改注聚表剂以来,注入井注入压力、注入量、注入浓度、注入粘度、视吸水指数等参数的变化,得出结论认为:应加大注入井措施力度的同时,调整注入井注入参数,加强聚表剂注入;针对采出井采液指数下降、供液不足及沉没度低的井增多的情况,应及时调整机采参数,对采出井薄差油层压裂改造,以提高注聚效果。  相似文献   

14.
贺亚维  陈转转 《价值工程》2012,31(32):63-65
坪北油田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地层中的孔隙吼道基本以小孔隙吼道为主,注水开发常会出现油井附近地层的堵塞,降低地层的渗透率,阻碍油井正常生产。经过对导致油井附近地层堵塞的因素综合分析,坪北油田最终选择化学解堵剂与酸复配的复合解堵工艺。现场应用显示,本解堵技术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张建祥  张奉春 《价值工程》2012,31(30):49-51
本文以青岛地铁一期工程暗挖车站为背景,阐述了土岩结合地层下,浅埋暗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基于埋深及围岩等级,围岩的变形规律及时空效应。  相似文献   

16.
油田开展的精细分层注水需要对注水井封隔器在井下各工况的位移进行磁定位测量。本文研究了磁定位测井原理,分析了磁定位校电缆、测井过程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确定了系统性误差与随机性误差的组成。制定了封隔器在井下各工况相对于自由悬挂状态的位移的测试方案。该方案抵消了系统误差,将封隔器位移的误差范围控制在±0.15米以内。采用该方案测试了某井五个封隔器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  相似文献   

17.
马林 《价值工程》2012,31(9):8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深大基坑"在山岭地区大量出现,从而引出了"土岩二元结构地层支护工程设计"问题。本文将就工程中使用到的支护形式做一下总结,并简单介绍一下各支护形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王业强 《价值工程》2021,40(3):102-103
本文结合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某标段采用旋挖钻机进行嵌岩桩施工,针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分包单位对中风化岩石岩面判定存在分歧的问题,提出采用多种中风化岩石判定的方法综合判定,包括参考地质勘探孔,旋挖钻机钻进速度,分析桩内捞出的岩样,捞取岩样进行点荷载试验,使最终的判定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在复杂的地层中,时常会出现孤石、软弱夹层,溶洞等地质情况,所以嵌岩桩中风化岩面的判定显得尤为重要。并结合本工程嵌岩桩施工,详细介绍了中风化岩层的判定过程。  相似文献   

19.
Survey statisticians use either approximate or optimisation‐based methods to stratify finite populations. Examples of the former are the cumrootf (Dalenius & Hodges, 1957 ) and geometric (Gunning & Horgan, 2004 ) methods, while examples of the latter are Sethi ( 1963 ) and Kozak ( 2004 ) algorithms. The approximate procedures result in inflexible stratum boundaries; this lack of flexibility results in non‐optimal boundaries. On the other hand, optimisation‐based methods provide stratum boundaries that can simultaneously account for (i) a chosen allocation scheme, (ii) overall sample size or required reliability of the estimator of a studied parameter and (iii)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take‐all stratum. Given these additional conditions, optimisation‐based methods will result in optimal boundaries. The only disadvantage of these methods is their complexity. However, in the second decade of 21st century, this complexity does not actually pose a problem. We illustrate how these two groups of methods differ by comparing their efficiency for two artificial populations and a real population. Our final point is that statistical offices should prefer optimisation‐based over approximate stratification methods; such a decision will help them either save much public money or, if funds are already allocated to a survey, result in more precise estimates of national stat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