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雷 《中国总会计师》2013,(10):123-125
所谓地方政府性债务,是相对于中央债务而言的.二者均是以公共部门作为债务人,并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向另一个经济主体即债权人承担一定的义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我国历史上有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解决政府融资的先例,但是由于在债券的发行过程中出现过重大问题,之后的《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于是我国采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形式代替地方政府债券进行融资.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备受瞩目的地方债发行工作终于启动.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实施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这使得"审慎乃至禁止"的地方政府发债终于能够"开闸放行".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那么此次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和代办还本付息的冠以地方政府名称、期限为3年的地方政府债券是否违反了预算法的规定?这与地方政府直接发债有何不同?我国是否应该进行公债体制创新,下放地方政府的举债权?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方政府债券的日益成熟,相伴随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日益关注。本文结合保定市政府债务余额的数据,分析了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原因,结合美国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完善保险项目、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的KMV模型构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价差影响因素模型,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并从债券的发行规模出发,计算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发债规模,进而提出在需求方面对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进行控制等观点,防范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外众多国家正经历着的新一轮公共债务危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首次被降、欧元区债务危机此起彼伏,这给中国政府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市政债券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突出了利用市政债券融资的优势;同时,分析了市政债券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我国发行市政债券面临的特殊问题。最后提出了市政债券角度下解决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产生于1950年发行的“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几十年的发展中,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发债体制建立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对地方政府发债极为重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全面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法律保障、财税体制、及全方位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给我国地方政府发债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7.
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范,地方政府应当遵循“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安排支出,既不允许公开发行债券等方式举债,也不允许存在隐性负债。然而,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2003年,西部某省开展撤并乡镇工作.原来隐藏的债务问题浮出水面.查明乡村两级负债达到75124.9万元。2001年,据农业部统计.中国乡级债务已达1776亿元.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发债与公共项目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财政体制规定,中央政府可以发行国债,而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这在控制地方政府滥借债方面似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建设型的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设施建设的需要与这种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体制越来越不相适应,而且导致地方变相和隐性的债务越来越多,因而需要加以探讨和改革。  相似文献   

9.
为了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我国实施了"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为确保资金的来源,政府放开了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由地方政府作为发债主体,信用等级较高,但仍然存在着潜在风险.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风险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债券市场违约常态化,违约风险成为当前我国债券价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因此,研究债券发行主体及其实际控制人的财务指标和会计信息对违约风险的调整及债券价格的影响路径成为债券市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地方政府城市投资类债券发行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回归,对比不同债务主体背后债券定价差异后发现:以地方政府为背景的城投类企业发债时,其政府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对债券定价均有重要影响;以投资性地方融资平台为债务主体的城投债,其获得的地方政府支持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衡量政府未来财务状况的隐性指标能较好地预测政府对债务主体的支持情况,并且政府依赖程度高的债券在后续二级市场中回报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欧盟成员国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通过直接借入、提供担保、欠账等形式形成的最终必须由政府偿还的债务。为保障宏观经济稳定与地方财政安全,地方政府需要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发行地方债券。但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旦地方政府发生债务违约或城市破产,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可能是停止政府的运转和出售其资产,而是要对其债务进行展期或重组。如果私有债权人不愿意重组或展期,中央政府将面临着提供财政援助的压力。欧盟成员国对政府债务危机的处理方法、管理地方债务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地方债务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统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存在的问题,梳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历程,将其演化过程分为萌芽期、初步治理期以及从严治理期三个阶段,并剖析各阶段隐性债务形成原因及治理特征,进而得出隐性债务管理存在融资渠道狭窄、债券资金运行不规范、债务信息透明度有待提升、隐性债务监管体系仍需完善等问题。据此,提出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规范债券资金运行、提高地方隐性债务信息透明度、完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体系等建议,并为后续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是世界上地方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中国也不例外.目前而言,中国各省级政府普遍发行了地方债券,积累了一定的地方债务.关于地方债务的风险的研究文献近些年逐渐增多.地方债务是一个完整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 投资者等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所以,地方债务全面的综合性分析就更有必要.文章从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制度等几个角度入手,分析了辽宁省的地方债务风险,为全面分析地方债务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发生了三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负债式增长战略"以及债务约束和风险预警机制缺乏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增加,表现为规模大、结构复杂、债务原因多样化和债务扩展机制动力较强等特点。债务问题正逐渐累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如果没有形成债务约束机制、化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地方债务规模超过"债务阈值",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为此,需要通过《财政法案》立法来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通过建立债务责任制来约束举债人的行为;通过债务披露制度将地方债务问题透明化;通过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来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发行市政债券来形成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债务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承担的公共支出及突发状况支出在不断增加,加之2009年开始的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我国政府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所反映的债务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国政府所承担的债务支出情况、本文正是基于我国政府债务会计提供的债务信息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这一问题而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及特殊性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01.4%;2011年增加了约3万亿元。2012年此项债务数尚未公布,根据市场数据估计,地方融资平台债券发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债务一直呈现上升、积累和扩大的趋势。自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刺激经济计划,地方债务快速扩大,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可能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负面因素,必须引起各方的关注。控制地方债务过度膨胀、防范相应风险的制度设计和对策为:从法律角度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的债务考核和信用评级纳入其政绩评价范畴;开通地方政府公开发债渠道;适时开征物业税。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也是继1998年之后中央再次通过发债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国家审计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并在年底发布审计结果,对国人高度关注的政府债务问题尤其是地方债务问题,作出了最具权威性的解答:地方政府债务总体上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尽管如此,从法律方面,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控制,仍是法治财政的重要选择。一、地方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主要原因: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重新确立了税款的  相似文献   

20.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的行为义务。从经济学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源于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和公共主体的双重身份。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由于市场和资源有限,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争取更大公共项目投资、获得更多资源的冲动,发行债券和借款是取得资金的重要来源,由此形成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作为一个公共主体,地方政府也被视为公共风险的承担者,负有化解公共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政府应承担的支出责任与义务,不仅包括法定的,也包括法律没有规定但社会公众认定的支出责任和义务,该项职责将最终导致财政资源的流出,由此形成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