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构建行业内合作研发博弈模型,研究行业内集中研发联盟如何通过现实中常用利益分配策略的优选防范合作研发中的道德风险,激励成员提高研发投入,提高合作研发成功率。研究表明,市场收益和相持收益能有效激励联盟成员增大研发投入;比例分配下联盟成员研发投入高于平均分配,因此行业内研发联盟宜采用比例分配来规避道德风险,激励成员增大投入。  相似文献   

2.
文章构建了并行研发联盟合作研发博弈模型,研究了如何通过选择合理的收益分配方式来降低联盟成员的道德风险、激励其增大研发投入,促进合作研发成功。研究表明:市场收益率较低时,按投入比例分配方式下成员的投入高于平均分配,因此宜采用按投入比例分配方式;市场收益率较高时,分配方式对联盟成员投资策略影响很小,因此宜采用平均分配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加强研发联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大研发溢出可以促使联盟成员增大投入。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构建成果共享型研发联盟合作研发博弈模型,探讨了成果共享型研发联盟成员在两种分配方式下的投资战略,分析了分配方式和研发技术风险如何影响成员投资战略。研究显示,按投入比例分配方式下,技术风险和市场收益越高,联盟成员期望投入越大,因此,成果共享型研发联盟比较适合高风险、高收益行业内的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按投入比例分配比平均分配更能刺激联盟成员多投入研发资源,因此,成果共享型研发联盟应尽量采用该方式分配收益。  相似文献   

4.
针对出口制造商、国外进口零售商和外贸服务商组成的外贸出口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独立决策和合作决策下的定价及利润关系,得出合作决策不仅使供应链系统收益提高,而且消费者也从中获益.对于合作决策下利益分配的矛盾,可以运用群体加权重心模型对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收益进行合理分配,达到共赢的目的.最后通过算例加以说明外贸出口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并给出了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相似文献   

5.
网络外部性环境下供应链纵向合作研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供应链纵向合作研发博弈模型,研究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三种合作研发模式下的研发策略,分析了网络外部性以及合作模式对企业研发策略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供应链完全合作的利润分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偏好于生产高网络外部性的产品,企业应尽可能选择完全合作模式进行生产和研发合作,并采用按研发投入比例分配利润增量。  相似文献   

6.
应用博弈理论,研究基于单一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逆向供应链系统,给出了该逆向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合作与不合作时废旧产品回收的定价策略和相应整个供应链系统及各成员企业的收益情况,提出了Shapley值法来研究供应链合作时的利益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7.
供应链企业的行为和利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少华 《物流技术》2005,(4):54-56,67
通过分析供应链联盟的本质和产生原因,指出联盟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成员企业根据各自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获得对联盟的垄断利润的不同配额。运用博弈论对联盟的组建和运行过程中成员的行为以及联盟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并分析了联盟成员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分配份额而可能采取的几种行动。  相似文献   

8.
两级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是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供应链联盟的稳定性,关系到企业之间利润分配的公平性。本文介绍了合作对策的一些基本概念;Shapley值求解合作对策的基本原理和公式,以及应用Shapley值方法求解两级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虑研发过程中存在因技术风险导致研发失败的不确定性,研究了不确定环境下如何通过现实中常用利益分配策略的优选防范行业内合作研发中的道德风险,激励合作伙伴提高研发投入,促进合作研发成功.研究表明,技术风险较大或市场收益率较低时,行业内合作研发宜采用比例分配策略;技术风险较小或市场收益率较高时,则宜结合其它条件选择分配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放宽一般博弈论中理性人的假设,运用混合建模方法构建了有限理性下的供应链合作博弈模型,模型将供应链企业的收益模糊化并扩展供应链合作博弈中局中人的策略空间,可以选择从“0”(完全不合作)到“1”(完全合作)连续区间内的任何合作程度,策略集是连续的区间.模拟结果表现为供应链合作策略的调整过程,能够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在此基础上,以二人合作博弈为例,用结合定性信息的定性模拟方法对博弈过程进行研究,得到结论:在供应链合作中,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成员企业的资源投入分配,从模拟结果来看,定性模拟方法的使用,对一些不具备完备信息,无法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博弈过程也可以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对满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宋茜茜 《物流技术》2012,(23):37-40
在供应链协同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把共生理论引入到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分析中。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与复杂性。通过共生理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路径选择的动因及方式分析,提出形成"共生节点联盟"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路径方式,并通过对"共生节点联盟"利益分配的分析,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路径选择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卜祥龙 《物流技术》2012,(17):338-342
构建了当农产品供应链上流通加工商占主导地位时,各个节点成员的合作利润分配方式的模型,应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求出各个节点和整个流通渠道的利润函数表达式,分析了各节点成员利润随着合作分配系数变动的变化情况,对由于合作分配系数的增大导致的农产品供应链上非核心成员利润减少提出了改进办法,从而使农产品供应链合作利润分配趋于合理,加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王玲 《物流技术》2007,26(1):85-87,107
从成员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供应链网络组织成员关系的内涵、特征、本质.以及关系的目标和结果等五个方面的核心特征,指出了供应链网络组织成员关系,其内涵是企业及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关系的特征是成员之间的复杂联结,关系的本质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关系的目标是通过合作创造价值,关系的结果是竞争分配利益。因此。如何分配利益是供应链网络组织成员关心的,也是其得以生存与发展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润分配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当农产品供应链上流通加工商占主导地位时,各个节点成员的合作利润分配方式的模型,应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求出各个节点和整个流通渠道的利润函数表达式,分析了各节点成员利润随着合作分配系数变动的变化情况,对由于合作分配系数的增大导致的农产品供应链上非核心成员利润减少提出了改进办法,从而使农产品供应链合作利润分配趋于合理,加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刘北林  冯波 《物流科技》2008,31(2):95-98
合作利益的分配问题是影响冷鲜肉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论文对毋养殖场、加工企业和超市组成的冷鲜肉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多层规划法建立了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冷鲜肉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16.
当前企业由于供应链联盟,它的绩效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联盟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公平反过来又直接影响联盟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制造企业付出成本、基于制造企业贡献大小、基于制造企业地位这三阶段的制造企业联盟利益分配模型,从而对制造联盟企业联盟利益分配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供应链协同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把共生理论引入到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分析中.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与复杂性.通过共生理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路径选择的动因及方式分析,提出形成“共生节点联盟”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路径方式,并通过对“共生节点联盟”利益分配的分析,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路径选择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6,(12):7-10
联合采购是中小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方式。基于采购数量的传统利益分配模式,没有充分考量每个成员在投入、风险及能力等方面的价值贡献,极易导致采购联盟因利益分配不公而解体。文章提出基于综合因素考虑的联合采购利益分配模式,可以使得分配结果更加合理公平,有利于采购联盟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霞 《物流科技》2011,34(5):86-88
公平、公正、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不仅有利于维护供应链的稳定,还可以刺激企业更加努力融入供应链中,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但是目前对于供应链利润分配过程的研究,多局限于契约机制或者博弈论方面。从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角度出发,利用供应链管理、博弈论和委托代理机制理论,建立起了契约机制和转移支付相结合的二次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整个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既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能符合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建立标准联盟是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以“开放手机联盟”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法研究手机操作系统主导企业谷歌公司2010—2012年安卓(Android)系统重大技术升级对联盟成员企业产生的异质性影响,重点从成员企业角度探讨成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距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联盟内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主导企业对技术标准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不一致的影响,成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超常收益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技术距离以 U 型方式调节投入强度对超常收益的负向影响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