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特色小镇是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和区域经济孕育的新产物.选取杭州市67个特色小镇为研究样本,探究特色小镇的分布格局、类型划分及其影响因素,提炼出四大类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模式,为其他创新城市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市域特色小镇为"圈层放射"状分布,中心城区呈"双核心"分布.②数字经济类、高端装备制造类和金融类空间分布较为集聚,而旅游类、健康类和文化创意类空间分布分散.③将特色小镇划分为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特色小镇具有不同的空间布局倾向.都市社区型呈现都市核心的强集聚特征,创新创业型表现为都市边缘环状圈层集聚特征,区域集聚型呈现出多点园区分布特征,创意旅游型则是相对均衡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④不同因素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创意旅游型特色小镇受自身生态或文化资源禀赋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合理推进的基础.通过对上海市航头镇进行的研究,将生态敏感区的内涵和类型划分体系用于城镇空间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并针对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分别提出建设途径的建议.这种划分方法对于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对国内外土地覆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区等相关概念以及本文的数据来源;分析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覆盖结构与土地覆盖特征;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粮农组织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归纳为四大类:陆地植被覆盖类型、水域植被覆盖类型、陆地非植被覆盖类型以及水域非植被覆盖类型。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2):18-22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综合体,在其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规范来引导其规划和建设。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小城镇用地兼备城乡两种用地的特征,是小城镇社会发展的基础。通俗的来说,小城镇就是具备乡村部分特色的城市。在新型镇化的大力推进以及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2007版的《镇规划标准》对指导现阶段的小城镇规划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如何完善镇用地分类标准,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之一。通过对建设用地分类的历程回顾,以及对GBJ137-90、GB50188-2007、GB50137-2011的综合比对,发现2007版的《镇规划标准》存在无法满足现今小城镇的需求、用地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等问题,提出在2007版的基础上调整用地中类和增加用地小类的思考,综合响应政策与实施双层面的需求,对《镇规划标准》的用地分类进行更新与改进。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城镇发展已经表现出新的态势:地带性差异进一步扩大;大都市经济圈和城镇密集区成为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地区;产业集群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之源;全国各省市出现大规模撤乡并镇,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我们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两类对小城镇发展的空间引导战略;继续推进人口和工业的聚集;要高度重视中心镇的发展等等,这不但对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城镇化整体健康发展亦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智能仪表需要抄读的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根据数据标识的特性进行分类,设计了一种基于Hash表结构的数据管理系统,简化程序设计,节约程序空间,同时也使得智能仪表的程序设计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新市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小城镇可分为“乡村型”与“城市型”两种类型,只有大量“乡村型”小城镇转型为新市镇,才能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功能.如何建设新市镇?本文又从产城一体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社会文化现代化和县城城镇组团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市镇建设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8.
探索建立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土空间是城镇化的载体与利用对象,国土空间分类往往反映着国土空间利用的目标与意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出新要求。首先回顾并解读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国土空间分类标准,然后结合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1套体系(国土空间分类体系)、2类管控(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管控)、5类分工(城市建设空间、城镇建设空间、乡村建设空间、其他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4类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保障空间)、多种功能用途"为核心内容的国土空间分类方案,并以北京市和山东桓台县为例进行了试验,以期为新形势下国土空间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巨型工程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巨型工程是投资规模大,并对区域与城市发展、开发产生深远影响的各类工程.包含基础设施类、公共设施类、产业类、城市形象与品质类等四大类型.认为其既有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与功能、带动城市开发与空间拓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正面的推动作用,也容易产生如束缚城市进一步发展、增加城市运营成本、破坏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等诸多负面影响.为趋利避害,巨型工程建设应贯彻科学决策、适度超前、关注民生、注重环保等四大原则,并要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完善功能与支撑产业、选址立项与城市开发、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周丹  鲍巧玲  李志新  宋文杰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2):中插27-中插32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小城镇需要承担起对接城市、辐射乡村的纽带作用.实践调研发现,我国大量小城镇因商贸而生.商贸空间是小城镇的重要功能空间,也是小城镇的活力所在.合理布局小城镇商贸空间,有助于提升小城镇商业吸引力、集聚人气,也有助于促进乡村地区的公共交往和文化传承.从小城镇的历史沿革入手,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小城镇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城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呈现出兴与衰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这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原因相关.以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的思路为基础,介绍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路径走向,并分析了其殊途背后的经济、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桂北城镇聚落空间形态及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城镇空间形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聚落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镇特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对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空间生长的连续性、空间要素的有机性与空间形态的人文性是实现小城镇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剖析大城市和卫星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潜力模型和交通对城镇发展影响的经济势理论,构建了卫星城发展优势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卫星城规划、主卫城间交通联系对卫星城发展的影响等,并以西安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在卫星城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综合运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度、核密度、邻近距离测度等方法,定量分析江夏区农村居民点1996、2006及2016年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识别影响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演变剧烈,各街道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江夏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从"单点高值集中"向"多点中高值集中"转变,整体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差异;交通的引导作用加强,地形的限制作用减弱;农村居民点呈现明显且强烈的向大城市中心城区聚拢的趋势与特征;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镇区、一般镇镇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变化更加明显;社会、空间和经济维度分别对农村居民点演变产生复杂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 ,发展战略也应各不相同。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不应盲目采用某种模式 ,而是必须遵循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订适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孟银娥 《价值工程》2010,29(4):184-184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发展和建设商务中心区,是首都经济功能扩展的必然需要,对于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北京城市形象,确立北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从职能类别和空间结构两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5年统计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及GIS技术,从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方面,对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明显,城市首位度高,小城市发展滞后;城镇密度分布呈带状延伸的特征,空间结构呈较典型的港城"双核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单一,类型趋同,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属于工矿型城镇体系。最后提出优化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北京市1980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进程,从政策驱动的角度分析旧城区对改造的响应。采用多目标决策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北京市原西城区为例,对其旧城改造做出综合绩效评价。总体来看,北京原市西城区旧城改造综合绩效良好,只有少数几年的政策实施和相关投入与城市发展规律不相吻合。北京旧城改造各项法规的落实和各种经济投入,推动了旧城区经济的发展和旧城风貌的改变,但对社会空间结构优化和景观环境的作用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5号线、13号线以及八通线为对象,研究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线站对周边一定辐射范围内就业空间结构的影响趋势及程度,分析两个时间截面间的轨道交通线站周边产业集聚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轨道交通线站周边分产业的就业空间结构变动趋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