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 “蒙牛”,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冷饮和乳品市场上与伊利、光明等齐名的著名品牌。然而在“蒙牛”成功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其创始人牛根生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99年,身为伊利公司员工的牛根生被董事会免职后,与其他几个同时被免职的中层干部凑了100多万元,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两年  相似文献   

2.
秦邦建 《经营者》2005,(2):54-59
<正>随着伊利集团高管层“郑俊怀”出事,与伊利同城的另一家企业“蒙牛”突然之间格外引人注目。郑俊怀出事之后,各种传言此起彼伏,更让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不能容忍的一说,有人将“伊利”高管层出事跟“蒙牛”相提并论,传言是由于“蒙牛”挟“外资”紧逼所致,传言有板有眼。据说,传言的主要依据是:2000年《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3.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与“光明”、“伊利”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相似文献   

5.
机构投资者“对赌协议”的治理效应与财务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阳谋” (一)摩根士丹利等与蒙牛乳业的对赌协议 1999年1月,离开伊利的牛根生等人凑了100万元创立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凭借其管理、技术和业务上的有效运作、蒙牛在乳品行业初露锋芒,但急需资金而寄希望于深市创业板的蒙牛却吃了国内资本市场的闭门羹。不过2001年年底蒙牛受到了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跨国资本的青睐,并于2002年上半年与其达成了投资意向。同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等机构投资者在开曼群岛注册了MS Dairy Hofdirigs(摩根乳业控股)。  相似文献   

6.
虞锋的选择     
冲到纳斯达克,是国内多少企业家的梦想:宁作鸡头不作凤尾,是创业者们自我激励的名言,是什么力量让虞锋停下了脚步? 五六年前,在蒙牛的年销售收入只有两三个亿的时候,牛根生曾对《中国企业家》说, 他感觉蒙牛和伊利迟早有一天还会走到一起。那时,蒙牛成立才一年多。由于其创始团队是一群从伊利出走的人们,因此对于外界、公众,蒙牛最大的传播题材无非是它和伊利的特殊关系。故,当时牛根生说这话似有故作惊人之语之嫌。不过,2004年、2005年相交之际,当伊利由于郑俊怀出事陷于震荡之时,据传蒙牛确实动过伊利的心思。只是结果不了了之——谁都看得出来,伊利和蒙牛之间的差异与距离远比它们所在的A股与香港主板之间的鸿沟更深、更大!  相似文献   

7.
1999年至2003年,蒙牛连续5年保持三位数增长;2004年,增速将近80%;2005年上半年,增速达到36.89%。牛根生说:“‘傍大牌’是蒙牛阶段性的战略选择,虽然蒙牛还很弱小,但我们选择国际合作伙伴要求对方必须是所在行业的全球前三名。”循着蒙牛的成长轨迹,我们发现“蒙牛速度”确实与“大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长达8个月的竞聘后,杨文俊最终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接替牛根生以蒙牛集团总裁身份登场。来自全球的应聘者、四轮选拔赛、极具挑战性的施政演说等要素,使蒙牛的总裁竞聘完全成为职场的“超女”秀。2005年,时任蒙牛副总裁的杨文俊一手导演的蒙牛对“超女”的投资,创造了去年中国营销界最为出奇制胜的经典案例。受此鼓舞,兴致勃勃的牛根生决定将这场“超女”秀在蒙牛的总裁竞聘中继续  相似文献   

9.
“蒙牛”的品牌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今,短短6年,“蒙牛”已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跑者。这无疑是一个奇迹!而带领员工创造这奇迹的,正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  相似文献   

10.
七年前他是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中年人,七年后他成为中国商业领袖的代表人物,他的落魄与气魄,渲染在怎样一个管理故事里?只要一提到牛根生的名字,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熟悉蒙牛的人都说,牛根生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在这个掺杂恩怨情仇和资本财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一次次地被渲染和拔高。没有人会刻意地去渲染平淡,这位七年前还在呼和浩特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中年人,由于被昔日东家伊利公司剥夺了兵权,人生之路开始变幻莫测。有谁能够想到,一场“复制一个伊利”的计划在牛根生短暂的“落魄”之后悄然启动。  相似文献   

11.
别了,港湾     
尹生 《中国企业家》2006,(13):32-46
大公司的“出走者”,与海外基金结成“魔鬼协议”,在短时间内爆炸增长,很快与老东家成为直接竞争对手并最终撼劝老东家的霸主地位——这样的商业现象,近年来在中国一再上演。最著名的例子,是蒙牛/牛根生挑战伊利/郑俊怀。不同的是,牛根生和蒙牛成功了,而李一男和港湾却失败了。牛根生成在何处?李一男败在哪里?港湾的结局,是否意味着这种“出走者+海外基金成功挑战老东家”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起码在中国高科技行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1999 牛根生     
牛根生,一个在食品产业里最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他的创业史充满了传奇和争议色彩。1999年,牛根生在无奶源、无工厂、无市场的窘境下、在老东家伊利的卧榻之侧创立了蒙牛。在蒙牛的刺激下,原本平静的中国奶业开始走向一个精彩纷呈、话题不断的产业时代。在许多人眼中,牛根  相似文献   

13.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牛根生的财富经历了一次轮回。2005这一年,牛根生凭借1.35亿美元的身价先后跻身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也是在这一年,牛根生宣布将在他有生之年,把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此举一出,舆论哗然。有媒体以《牛根生倾囊一捐富有远见》为题盛赞其淡泊名利的财富精神,也有媒体以《裸捐?作秀?》为题将牛根生此举认定为是继“超级女声”之后蒙牛的又一次事件营销。一时间,赞赏、猜疑的声音充斥了牛根生的生活。人们不禁要问:牛根生这样做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东方企业家》2006,(6):35-35
2004年,当卢文兵在小肥羊力邀、请政府出面说情、并发函给蒙牛请其支持小肥羊发展的“三顾茅庐”之下.决定离开蒙牛加盟小肥羊时.牛根生对他说:“你什么时候想回来了,就可以回来。”  相似文献   

15.
李占舟 《英才》2005,(4):47-47
光明的“全国一片光明”计划搁浅,伊利主管被拘,三元郭维建业绩不佳辞职,2004年的牛奶市场风云变幻。蒙牛却在一片惨谈中成功上市。更让业界震惊的是,2005年1月27日,牛根生捐出近10%的全部股份,成立“老牛基金会”。  相似文献   

16.
一道旋转门     
我还记得9年前那个夏天,在内蒙呼市和尔格林县的蒙牛园区内,灼人的日光下,牛根生对我说:"蒙牛跟伊利将来哪一天说不定还走到一起……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相似文献   

17.
提到摩根斯坦利的提前离场,牛根生轻描淡写,“不过是换成了其他股东而已。” 大摩走了。2005年6月中旬,摩根斯坦利等3家机构投资者退出蒙牛,其所持蒙牛股权被另一批国际机构投资者接手。三年前进入,经历蒙牛的神速增长期,随后以高达5倍的投资收益退出,蒙牛;和三家机构联手勾勒出的这道漂亮  相似文献   

18.
高情商的领导者不仅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出顾全大局的决策,而且能识别并了解他人的情绪,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企业的最大贡献。案例:出走伊利,造就蒙牛神话牛根生在伊利16年,从洗瓶工干起,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其主管的各事业部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80%,为伊利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销售额在短短的10年中,由15万元增长到7亿元。1998年,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免职,被迫离开了风雨同舟16载的伊利集团。  相似文献   

19.
《企业管理(北京)》2004,(1):104-104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中央电视台2004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蒙牛联手15家公司围标设局,终于以3.1亿元的天价坐上 “新标王”的交椅。人们对这位“新标王”的质疑主要是来自于过去几任央视标王的结局,以及出于对乳品生产企业赢利水平的异议,事实上人们更多的是担心蒙牛会不会重蹈孔府宴酒、秦池、爱多的覆辙。蒙牛集团自1999年成立,年销售额从4000多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50亿元,被誉为“蒙牛狂奔”。“蒙牛有一个飞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长,就是在高速中毁灭。只有超越环绕速度,企业才能永远发展。”蒙牛掌门牛根生如是表示。“标王”这顶帽子戴…  相似文献   

20.
不管何时何地采访牛根生,他那句招牌经典顺口溜总能不失时机地冒出来: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全不愁;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养牛挤奶,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产业,在老牛的“垦耕”下,变成别人遥不可及的神话,蒙牛销售额从1999年创立时的0.4亿开始,连续翻番,2.9亿;8.5亿;21亿;一直到2003年超过50亿。这背后带起的是近百万农户的小康生活,仅2003年一年,蒙牛支付农户的奶款就接近16亿。众所周知,牛根生曾是伊利公司的一个刷瓶工,从低层一直做到副总裁。1999年,事业蒸蒸日上的他被董事会免职了。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