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指出城市绿色发展将使城市进入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阶段.从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强化绿色城市建设管理和绿色社会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内容.指出应建立城市绿色转型的长效机制,要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三大目标,通过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资源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碳足迹税是打破传统环境治理形式与促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政策尝试。基于2007—2020年中国26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碳足迹税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DID模型实证检验碳足迹税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碳足迹税对高科技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碳足迹税对东部和中部城市高科技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与东北城市并不显著;碳足迹税能够明显促进低级别城市高科技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高级别城市并不显著;碳足迹税对非资源型城市高科技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资源型城市并不显著。对此,政府层面应致力于优化碳足迹税收征管方案、探索碳足迹税收征管体制实施路径;企业层面应加速推进碳足迹税认证与推广、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及强化内部监管。  相似文献   

3.
由于早期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东北资源型城市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其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风险。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我国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要求。以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为对象,分析其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传统产业与绿色发展相矛盾、缺少大量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资源型城市转型缺乏整体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想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从加快绿色金融市场建设、评估潜力产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多方面入手,在绿色发展的压力下探寻新的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色发展:国际比较与问题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消耗、高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推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环境挑战,我国城市发展必须走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绿色城市指数及其指标体系,对我国58个地级市和25个国际城市的绿色发展现状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检验了我国城市绿色发展与国外城市的差距及其成因,指出了我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存在问题和未来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依据资源型城市当前发展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依托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提出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区位因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以及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和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提供参考,促进资源富裕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绿色、健康、可持续"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企业实施绿色生产、提供低碳产品,是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工业企业正在"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与资源型、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型"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力图构建健康、有机、开放的生态系统,营造和谐共赢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关于物流产业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语轩  李红昌 《物流技术》2009,28(12):19-20,6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资源约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理论分析表明,资源型城市可划分资源禀赋层、产业形态层、物流产业层、政策体制层等四个层次,其中,物流产业层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物流产业可支撑产业升级,打造新经济增长极,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城市集聚经济,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平稳有序转型.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的时代发展、深化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其发展适应性,利用经验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的相关要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据此,提出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转型效率,基于发展原则、引领科学转型,强化绿色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打造金融产业体系,逐步增加绿色金融覆盖范围,加强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细化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赵景海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86-91,106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经历了生产力布局研究、工矿城市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三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了以"转型"研究为主、多学科、多角度的资源型城市研究.本文从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成因及其机理、城市转型、经济转型、资源型区域的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几个方面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目前的主要研究观点.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2003-2017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为基础,对当年经济增长目标与过去实际经济增长均值之差进行归一化,构造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指数,分析其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指数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导致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下降,其传导机制在于: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导致地方财政支出、实际利用外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等增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下降,污染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上升、环境治理水平下降,进而抑制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选择适度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城市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将从“启蒙”阶段迈向“快速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全面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和所具备的条件,并从建筑单体、社区、城镇、城市等维度提出绿色建筑新建与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工业化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并提出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具体措...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绿色建筑推行阶段,但绿色建筑物业管理却刚刚起步。分析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传统物业管理与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的对比,梳理归纳了相关的内涵、理念、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的模式及我国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中详细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及其框架体系,论述了数字物流系统的组成,提出了绿色供应链数字化实际上就是对物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进行数字化、物流电子化、物流经营网络化。  相似文献   

14.
北京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物流代表着物流活动与环境的协调,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物流体系.本文研究了绿色物流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北京绿色物流体系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既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本文提出了三种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模式,即绿色经济主导型、低碳经济主导型、循环经济主导型模式。不过,当前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包括绿色转型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乏力、政策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态环保欠账严重等。最后,本文认为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不断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生活体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是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深刻分析“新经济”的内涵、实质、灵魂、促成环境和起因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新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新经济的“绿色通道”,重点研究了推进“新经济”发展的7条竞争法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近期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六大推动力,最后探讨了影响建筑节能和绿色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矛盾日益尖锐,绿色成本控制系统的提出正是适应了这种经济情况,为缓解和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们从传统成本控制的局限性入手,提出和分析了绿色成本控制系统的含义及特点,构建的基本原理,应遵循的原则和绿色成本控制系统四个方面的构建思路,简略介绍了如何构建绿色成本控制系统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9.
在物流全球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传统物流企业向低碳转型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中首先系统阐述低碳物流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物流低碳化转型的意义,剖析了传统物流企业低碳转型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物流企业低碳转型的路径,以期为物流低碳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和提升竞争力,实现企业生存、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发展模式。财务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工作和保障。物质流作为循环经济的核心调控手段,将它纳入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未来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工作。本文从物质流视角,以绿色经济核算理论为基础,对财务管理提出创新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