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发展,从三维层面定量研究城市扩张对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已有城市扩张研究更多是基于二维空间开展,对大尺度城市三维形态增长预测研究较少,这限制了对城市宏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立体化认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并预测城市群尺度的三维形态增长。具体而言,基于PLUS模型挖掘2010~2020年间居住、商业和工业城市用地增长规律并预测未来居住、商业和工业城市用地扩张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度驱动因子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城市三维扩张机制及未来形态。结果表明,在存量发展时代,城市群内建设空间增长主要在核心城市的都市圈中外围,外围山区县随着基础设施提升有可能发展成为特色化的乡镇建设空间。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应该加强规划引导、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既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交通驱动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3.
制约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是"郑州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根源在于"多中心"大都市区和"多核心"大都市圈没有构建起来,中心城市缺乏空间和经济支撑。应坚持做大中心、强化核心、放活外围的战略取向,优化中原城市群内部结构,加快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突破郑州中心城市弱小的主要矛盾,率先将郑州目标定位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构建"多中心"大郑州都市区、"多核心"大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外围副中心城市圈,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积极构建"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相似文献   

4.
正城市群中的不同城市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功能有机整合、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联系紧密的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使城市群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更大的创造性和更持久的发展潜力,以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功能分工有所变化近年来随着城市群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城市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尝试构建一个城市群演化视角下特大城市产业优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即环境、效率与均衡三维协同的3E发展约束模型(3E模型),用以分析特大城市产业优化发展所需,同时兼顾考虑环境约束、效率约束及均衡约束。以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京津冀城市群的北京和成渝城市群的重庆3个特大城市为对象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一,当前我国特大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环境、效率和均衡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劳动效率和各产业的劳动效率等仍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就业—居住均衡偏离较大,产业亟待优化推进;二,特大城市产业优化要协同考虑城市面临的环境约束、效率约束和均衡约束,推动水资源、能源等的消耗水平大、产业劳动效率低且职住均衡较难实现的产业退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形成特大城市产业发展的门槛约束;三,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采取差别化的产业优化调整政策,分别采取一体化导向下实施产业功能提升策略、功能疏解导向下的区域协同策略和极化发展导向下的聚焦重点产业升级战略,推动不同阶段特大城市产业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分工明确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由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工业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作为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城市功能分工具有产业依赖性、规模等级性、时空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新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之间的分工三种基本形态,并受到生产成本差异、通信技术进步及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聚经济、行政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内协调高效发展,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要推进城市群发展规划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7.
城市分工明确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由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工业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作为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城市功能分工具有产业依赖性、规模等级性、时空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新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之间的分工三种基本形态,并受到生产成本差异、通信技术进步及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聚经济、行政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内协调高效发展,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要推进城市群发展规划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主要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对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际产业关联性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实证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区位模式以多核心为主,单核心城市群主要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制造产业份额与其经济规模呈倒"U"型关系;临近效应、价格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是影响我国城市群内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城市群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水资源承载力城市群的发展影响,南方城市群承载力高于北方城市群,承载力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呈倒U分布等承载力区域差异,并且诊断出五大城市群发展中的短板.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优化承载力结构、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合理引导资源需求、实施空间管治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双向经济联系规模及网络空间结构,纳入异质性城市层级结构,验证城市中心性与城市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北京与天津的中心性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多中心结构特征,空间结构较为扁平化。核心—边缘结构中城市中心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较小且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但多中心城市结构下中心度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显著推动城市群整体发展,且边缘城市在城市网络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广域南宁城市群是以南宁为核心,通过整合百色、崇左、防城港、钦州、北海和玉林等城市形成,但是由于南宁位于省域行政区划的南部,所以只有通过强化柳州的作用,在省域范围内形成"南宁—柳州"双核城市体系,才能够拉动广西全域城市化进程。为此需要变"单‘1+6’"的城市体系为"双‘1+6’"的城市体系,在省域范围内构建"双层城市体系",内层是南宁的主城区以及武鸣县、扶绥县,外层是"双核城市群"外围的六个小"三角形"。为了更好地发挥"南宁—柳州"的"双核心"作用,需要在"双核心"的外围发展四个大"三角形":"柳州—河池—桂林"三角形、"百色—南宁—崇左"三角形、"南宁—玉林—钦州"三角形、"贺州—来宾—玉林"三角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整体功能最终表现为"1+1>2"的系统效益,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命题:多区位资源配置的系统效益评价。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次提出集合能效的创新概念,将中心地结构作为判据和数据包络分析作为模型构建分析框架,继而以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借助DEAP2.0软件,对6个年份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进行双维测度,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高,中高)型、长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中高)型、京津冀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低,低)型,三种类型反映出三大城市群在核心城市作用、外围城市群体发展态势及两者联动作用下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客观状态;(2)城市群发展规划,可根据特定阶段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自身需求,通过调控核心城市、外围地域的资源配置模式与联系组织的多样性及创新来优化城市群整体效益;(3)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与整个区域的中心性效应具有密切关联:一是区域核心城市的空间位置与所产生的空间关联正效应;二是区域虚拟的群体重心的空间位置与其所反映的区域发展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15.
刘慧 《企业经济》2015,(1):163-167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文章选取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2002-2013年的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构建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考察了该地区经济集聚与环境规制之间的交互影响。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集聚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存在反向抑制作用;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的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因此,长三角地区应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组织,建立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的联动预警机制,形成市场和政府联合治理污染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3月25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4京津冀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布"、"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天津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河北省城镇体系与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增长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期间,蓝皮书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祝尔娟介绍了总报告"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主要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耀军介绍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布研究"的主要成果。李彦军博士发布了"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布局研究"的主要成果。张贵教授发布了"京津冀产业对接视角下的河北省城镇布局与新增长极培育"研究的主要成果。臧学英教授发布了"京津冀城市群增长点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6,(24):47-51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的8个主要城市为样本,构建了包括资源承载力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的18项指标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为三个等级类型:西安、宝鸡和渭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咸阳、铜川和杨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中等,天水和商洛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并根据各样本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势和劣势因素,提出优化和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金融企业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之间基于各种"流"的联系正在促使我国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掌握城市正常运转资金流的金融业,在城市网络结构的形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选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数据,从企业组织角度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依据京津冀区域金融企业分支机构数量等数据,构建企业网络服务值、企业网络连接通量、连锁链接数等多个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网络性、中心性和功能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城市群已初步形成网络化格局,城市间通过企业流的作用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网络联系且层次分明;其次,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北京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中心性远高于其他城市,在空间格局上,天津作为区域双中心之一,其对外辐射能力明显不足,城市群多中心发展趋势仍然有待加强;再次,区域功能极化明显,区域金融产业集中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其他中小城市的金融产业功能有待培育。最后,从金融产业层面提出构建世界级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城市网络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城市网络外部性是挖掘城市群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理论构建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的实证方法,利用2003—2019年中国12个城市群1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城市群外的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的劳动力和技术产生更强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且城市群内部的高铁可达性可以强化劳动力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关联度可以强化技术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根据本文结论,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完善城市群内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产业关联,是中国城市群未来实现城市经济协同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