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城市系统的概念模型与等级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目标.基于城市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从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内容及等级体系等方面构建生态城市的概念模型、模型系统等基础支撑子系统和生态城市的上层子系统.  相似文献   

2.
王靖 《价值工程》2014,(36):1-3
当今社会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构建循环经济体系,而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要解决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就必须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因此城市经济的高速持久发展就必须建立并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体系,这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本文在介绍循环经济原则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构建内容,从而提出了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立要采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在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节能源节约及环保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经济发展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制度,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真正解决资源城市的成长危机,使资源城市的成长呈现出稳健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缓解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温州作为市场经济的发祥地,已进入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但是,温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能源紧缺、可利用资源匮乏、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化水平滞后等问题,都将影响温州市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是温州市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本文对温州市的资源环境现状及温州模式下的经济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及相应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从而努力打造出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思想起源于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发展,但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却一直没有融合于传统城市的发展之中,从而使城市形态远离生态健康.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在我国出现了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与评价、城市生态化研究与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及生态城市发展研究和评价等研究热点,并衍生出不同部门、不同侧重点且带有行业特色的诸多生态城市概念,形成生态城市研究的多元化格局,也出现了生态城市管理的混乱现象.鉴于此,在对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及其评价体系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城市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城市综合功能为目标,提出生产功能、服务功能、聚居功能、健康安全、管理与影响5个层面共15个指标的生态城市评价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闫梅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1):63-67,73
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有其相似性,但由于经营目标的不同,报表构成要素也不相同.本文从城市经营目标出发构建城市资产负债表,并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城市经营,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城市空间结构分散,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一定破坏。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资源,发展替代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提出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若干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化,是与新兴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是新常态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建设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强化环境保护为手段,以振兴生态产业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通过完善立法执法、持续投入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生态建设同步、城市现代化和城市生态化并进。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诟病,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和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基于已有的低碳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城市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必然是"社会人文系统—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城市发展模式必然是集低碳目标和生态理念于一体的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郊型农业科技园区在城市生态中的作用与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现有城市绿地在生态城市目标下存在生态效率低、经济性差、可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指出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种新形式,以其特有的产业化模式和现代田园景观,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具有优势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2.
城市性格的挖掘与经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每个城市的性格均受其地理和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人文习俗和产业传承等因素制约;城市性格往往呈现积极和消极、外向和内敛的双重两面性.城市性格是城市政府定位城市和发展城市特色的切入点,合理转化消极的城市性格,打造积极的城市性格,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矿业资源城市是伴随着化石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矿业资源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典型的矿业资源城市大庆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大庆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庆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波 《价值工程》2010,29(14):142-14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本质应是能量资源节用低耗再生创造、环境生态去污自净循环更新、城市的自然化生态与生态化的现代人居城市有机融合;而经济、社会、人文、地理、气候、环境、资源一定程度的和谐是生态城市构建的基础前提条件和良性反馈对象。构建"城市森林"是生态城市的实现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主导模式,其低碳化发展,对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标准体系是城市社会低碳发展各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的有机整体,是指导、协调低碳技术标准化与各领域子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蓝图,对系统地推进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提出区域低碳标准体系的基本构想、建设路径、重点和步骤、目标,并勾画了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化发展的基本指标,为城市群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现代化的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同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及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入世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国以城市为极点的区域发展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现代化管理的作用 ,通过城市管理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了世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演进过程 ,提出城市现代化演进的四阶段论和五维决定论 ,为工业化后发国家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跨上新的台阶提供了决策依据 ,为有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企业失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与企业家管理知识不足等"四大"矛盾是构成武汉城市圈民营企业失控的主要矛盾。企业家拓宽知识面、摒弃功利观念、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等是避免武汉城市圈民营企业失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强化城市的功能 ,并提出了制定可持续的城市土地使用计划、实现城市经济和技术系统的信息化、把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及制定城市生态经济规划等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载着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希望。共青城作为江西重点支持发展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市,具有生态环境美、产业基础好、落后产能存量小、污染程度低的优势。把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共青城发展战略,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效能标准,设定灵活的产业用地门槛,搭建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加快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等措施,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新型家电制造业、会展业、旅游休闲业和教育培训业等低碳产业,必将能使共青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