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进场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进场费就是供货商的产品想要摆上零售商的货架所必须支付的各种交易费用,通常包括新品费、进店费、促销费、广告费、端架费、陈列费、咨询费、年终返利等等,一般由零售商在商品定价外向供货商直接收取或从应付货款中扣除,或以其他方式要求供货商额外负担。目前,零售商随心所欲地向供货商征收各种名目的高额进场费已成众矢之的,“品牌炒货联手抵制家乐福”事件便是一种集中反应,规范进场费的呼声日益强烈。那么,收取进场费到底是一种垄断行为亦或是商业贿赂行为,应由政府进行干预规制,还是纯粹是一种基于合同自由的合法的市场行为,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近期,对超市“进场费”究竟是“商业贿赂”还是营销策略的争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进场费”一般是指在新产品进场销售之前,由供应商向零售商一次性付清一定数额的现金,目的是使零售商同意其贮存、上架和销售其产品。超市“进场费”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  相似文献   

3.
针对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在单渠道环境下,研究BOPS渠道整合问题。通过构建零售商为领导者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比分析BOPS渠道开设前后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产品质量决策及价格决策,得出单渠道下BOPS渠道整合最优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零售商开设BOPS渠道后欲实现双赢,制造商与零售商须根据具体市场情形做出合适决策。  相似文献   

4.
ECR,即高效消费者反应系统,是1992年从美国食品杂货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它是一种通过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自经济活动的整合,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最好地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流通模式。ECR强调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尤其在企业间竞争加剧和需求多样化发展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进场费”的危害与规制——吉林大学吴小丁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跨国大 型零售商的进入,"进场费"问题成为 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工商行政 管理监管执法中遇到的新问题。为此。 本刊就"进场费"的含义、内容、成因、 危害、规制等问题,对吉林大学商学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小丁(以下简称 吴)进行了专访。 记者:目前,大型零售商普遍向 其供货商收取"进场费"。请问,何谓"进 场费",它主要包括哪些费用?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其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均拥有网络销售渠道,零售商为Stackelberg对策博弈的主方。分析、比较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决策下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均衡解,并从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的角度,对传统收益共享契约进行了改进,并论证了这种契约能够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改进的收益共享契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比分析占主导的制造商和传统零售商交叉持股对单一传统渠道、网上直销双渠道和网上分销双渠道三种渠道结构下供应链定价和渠道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制造商增加对传统零售商的持股份额有利于提升制造商和供应链收益,但会降低传统零售商收益,传统零售商增加对制造商的持股份额有利于提升自身收益,但并不影响供应链收益;当线下线上市场份额相差较大时,网上直销双渠道结构下制造商的利润高于网上分销双渠道高于单一传统渠道;传统零售商利润的高低主要受持股份额的影响,当传统零售商对制造商的持股份额较大时,网上直销双渠道结构下传统零售商的利润高于网上分销双渠道高于单一传统渠道。  相似文献   

8.
今年11月15日起,《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旨在改变大超市、家电卖场等收取进场费等极不规范的现状。这么一个备受期待与关注的法规,是将扭转供应商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弱势地位,还是仅止于雷声大雨点小、隔靴搔痒而已?  相似文献   

9.
汪源 《物流科技》2015,38(2):10-14
针对由网络直销渠道和传统零售渠道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在制造商提供服务且考虑网络渠道服务向传统渠道溢出情形下,建立了零售商不实施策略和实施价格补偿策略、成本分担策略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制造商、零售商以及供应链系统利润的变化,比较策略优化协调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策略实施的条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服务溢出率和服务成本系数对供应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零售自有品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巨大。研究表明,一个市场中零售商是不是选择发展自有品牌,主要取决于市场中制造商品牌的市场吸引力、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的品牌吸引力、零售商所能提供商品的质量和成本。零售商自有品牌相对于制造商品牌吸引力越强、自有品牌质量越好、成本越低,就越有利于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反之亦然。本文分析了零售商自有品牌在中国发展的近况,并对零售商在自有品牌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董志刚  马骋 《价值工程》2015,(13):33-34
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产品分销渠道,研究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零售商分销渠道的选择问题。运用主从博弈和Hotelling模型,分别建立了单一线下渠道模型和在同价策略下的双渠道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给出了零售商选择不同分销渠道的条件。研究表明:制造商会积极促使零售商选择线上线下双渠道;构建线上渠道的运营成本会影响零售商的渠道选择。研究结果对零售商的渠道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零供之间在物流环节上愈发紧张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背后有着更多深层次的原因。零供之间在物流环节上存在的种种矛盾让零供关系变得愈发紧张。而在一些供应商看来,这些矛盾甚至比进场费的收取有过之而无不及。零售商占据着物流供应链中的链主地位,优势地位明显,而绝大多数供应商并不具备与之抗  相似文献   

13.
孙春艳 《经营者》2006,(22):18-18
禁止收取进场费其实对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公众利益影响有限,主要是为了缓解供应商的压力,或者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政府向外资零售商试探火力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提出使得研究双渠道供应链库存这一理论热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制造商双渠道和零售商双渠道的视角来研究双渠道供应链的库存策略问题,选择以报童模型为框架探讨两种类型的双渠道下集中和分散库存控制时的最优库存量,研究发现,集中库存下的制造商双渠道可以使得供应链系统达到最优,实现库存总量最低和供应链整体利润水平最高,且制造商和零售商实现了合理的利润分配。  相似文献   

15.
张岩  顾巧论 《物流科技》2024,(3):96-102
针对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会将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心里预期价格比较确定是否购买产品的情形,建立不同回收模式的博弈模型,研究了消费者预期和不同回收渠道对制造/再制造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零售商和制造商总会随着参考价格因子和消费者渠道偏好的变化调整价格来接近消费者预期,且参考价格因子越大,零售商利润越低,第三方回收商的利润越高;当渠道间竞争激烈时,消费者预期对供应链整体利润是有利的;同时渠道销售成本的增加会损害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此外,我们与没有回收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回收再制造可以使得企业获利,且制造商回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和政府机构一致认为中国零售企业通过规模扩张收取供应商进场费来获得财务收益,但实证研究较少.本文通过54个具有规模优势的样本零售上市公司,对中国规模零售企业是否由于规模扩张、销售力量的增强而出现了收取进场费的现象和进场费与规模扩张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54个具有规模优势的样本零售企业,随着规模增加和销售能力的增强,从供应商处直接获得了进场费,并且进场费增加的比例大于规模增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日前,长虹、TCL、海尔等家电品牌纷纷吹响大举进军农村市场的号角。国美、苏宁等大型渠道零售商们也不甘寂寞,相继抛出自己的”下乡”计划。农村市场是中国最大也是最后的市场,对其开拓的结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制造商们的行业地位。农村市场开发为中国家电制造商们提供了又一次洗牌的机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进场费是指大型连锁超市等销售商利用自身的销售网络优势,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主动向生产厂家或供货商收取的商品销售返利、返点、广告宣传费、促销费、管理费、展台制作费、店庆费、节日促销费及其他大型促销(含临时促销、临时推广)费用等。对进场费的定性问题,企业从销售方取得的资金一定要  相似文献   

19.
袁晨曦 《物流科技》2024,(8):115-118
文章针对绿色产品研发的制造商和绿色营销活动的零售商组成的绿色供应链,在考虑制造商存在公平关切的情形下,分析无成本分担、制造商分担营销成本和零售商分担绿色研发成本行为对绿色供应链定价策略及利润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分担模式下决策结果的差异性。结论表明:制造商公平关切对供应链成员不利;零售商成本分担能够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两种分担模式都能刺激制造商的绿色研发投入。研究有助于供应链企业在契约合作方面作出更好的决策。  相似文献   

20.
《物流科技》2011,(6):I0002-I0003
广州日报2011年5月19日报道:物流高成本的原因何在?近期,央视对物流费、运输费、销售费用等进行各项成本进行一一梳理,发现每项成本都在上升。经过调查发现,超市费用推高产品零售价3倍。超市费用中主要的一项是进场费,实质上是一种大型零售企业的租金,是商业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优势地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