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互联网金融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研究创新:揭示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经验检验。研究价值:对于缩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城市群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测度并研究2006~2019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研究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发展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运用核密度估计和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最后采用SAR、SEM、SDM模型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向下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上转移,但珠三角呈现“异质性”——向上转移概率高于向下。城市群间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化现象突出,存在东高西低明显梯度,但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内存在显著的β空间收敛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贡献率。研究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衡量指标体系,从时间、区域及空间三个维度评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研究价值:有益于客观衡量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动态水平,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基尼系数对我国城市群创新能力进行了空间差异研究,以解决我国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不平衡等问题。研究发现:各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总体差距呈减弱趋势,而城市群之间由于要素的流动和共享,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正向激励。因此,应发挥榜样城市的示范作用,对周边区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提速,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联动延伸,以此带动其他城市群,使各城市群之间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3~2013年城市金融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研究结论如下,五大城市群总体、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珠三角、长中游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呈总体下降趋势。城市群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差异最大,长三角与长中游城市群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城市群金融发展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的演变趋势不一致,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演变趋势也不一致。城市群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梯度效应,呈现两极分化或多极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对城市群整体创新绩效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协同共生的视角,以两阶段网络DEA为分析方法,以成都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两阶段动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两阶段效率值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时间上:在虹吸效应与涓滴效应的交互作用下,中心城市与成员城市的效率差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并符合地理邻近、技术邻近以及制度邻近的发展规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产出阶段是创新效率提升的瓶颈,鉴于此,未来城市群发展需着力于政策协同、资源协同、空间协同,提高创新一体化程度,从而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由"带状"转向"块状",区域经济正在由省域、行政区经济转向城市群经济。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由基尼系数刻画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2)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10%显著性水平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对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单向溢出效应,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间存在两两双向溢出效应,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将会促使京津冀城市群深度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异地资本产业化、技术人员流动、跨区知识技能转化等因素也会重新塑造京津冀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模块化空间结构。基于区域科技资源耦合的视角,本文构建京津冀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模块化共生机制。同时,设计迭代模型进行数据模拟,结论为:当形成互利性模块化创新时,京津冀各创新单元及区域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创新规模会显著扩大;另一方面,提高通勤运输便利度和知识技能转化率将会促使北京科技资本、技术人员向周边城市流动与迁移,缩小城市间产业创新规模及知识总量的差距,使其在区域空间内呈均匀分布,有益于推动京津冀高科技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及其空间特征,并对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总量和对外联系因子、人均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和不安全因子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福祉水平的四个主要决定因素;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的因子得分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由"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构成的"Z字形"空间格局,其福祉决定因素的得分较高。通过缩小福祉决定因素的区域差距,可以有效缩小福祉水平的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8,(12):234-237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振兴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其创新实力强弱影响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而高新区肩负着引领城市群创新经济发展的重任。在遵循区域创新体系结构运行规律基础上,结合高新区创新系统特征设计了四维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14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新区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园区同质低水平发展现象正逐步改善,而且湖南"抱团式"发展成效显著,但东湖高新区龙头地位依旧突出,群内高新区创新能力两极分化趋势明显。最后,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提出强化城市群内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模式具有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集聚对城市群本地城市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绿色创新为支撑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群工业集聚区域的环境规制和监管,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区域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编制中国绿色创新指数,考察各区域指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方法:建立绿色创新指数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赋权指标,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专利清单在线检索工具和采用爬虫技术检索、匹配、汇总国家知识产权局绿色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测度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采用Kernel估计分析绿色创新分布动态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东中西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来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创新空间β条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各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均呈总体上升趋势,源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与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三者“携手并进”;绿色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并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特征,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及主要省会城市稳居前列;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地区核密度图均呈现“曲线右移、峰值先升后降、宽度收窄后扩大”的特征;东中西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差异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绿色创新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效应,且俱乐部收敛特征也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不同地区样本中收敛速度存在差异。研究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并探析其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和Markov链考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地区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各个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全国及东部地区绝对差异扩大,东西部地区绝对差异缩小。东中西部各省份呈现出“高-高”“低-低”集聚的趋势,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研究创新:揭示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分布动态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价值:加深对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格局的认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出口增长推动力的阶段性演进及地区分布差异。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7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期,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发展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在“入世”准备期,中国出口增长由制度因素、物质要素投入协同推动;在“入世”增长期,物质要素投入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首要来源;在全球引擎期,物质要素投入协同贸易潜力主导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地区间出口贸易差距主要源于贸易潜力、资本与制度因素的三重差异。研究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口增长推动力的阶段性演进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价值:针对中国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Conside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iods and the influences of non-operational factors, a new framework based generalized three-stage DEA model,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theory and disparity disassembly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n, we measur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scale efficiency, and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in Chin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between 2009 and 2014. In addition, we conducted projection analysis of the inputs to innovation and the disparities analysis in innovation efficiency across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within each segment. The results of our analyses reveal four key findings. The overal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s increasing; however, each seg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had different trend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 All segments show a consistently upward trend except for package testing, which dipped in 2012 due to the time lag between the inputs and outputs associated with major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The most efficient innovation is occurring in design and package testing, followed by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in that order. Low levels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restricting further improvement in the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equipment segment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But the opposite is true for the package testing segment, wher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the main factor. A range of redundancies in input were found across the industrial chain, mostly in manufacturing and equipment. These two segments are capital-intensive and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level of technical complexity coupled with a long research cycle. The disparities in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and between the segments decreased over the period. However, interestingly, the main disparities were found among the enterprises within each segment, which we attribute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oncerted efforts to support particular companies. Package testing and manufacturing had the highest levels of disparity due to relatively high agglomeration of these two segments. The materials segment had the lowest disparity, with equipment and design falling somewhere in-between.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出1993~2019年全国、分区域和分省份的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借助收敛模型、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在样本期间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平均值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态势。除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外,全国整体以及东部、西部地区均呈上升态势;三大区域间差异也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产生如此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就收敛特征而言,仅东部地区存在显著σ收敛;全国和三大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在后者时收敛速度都相对更大;然而,进入工业化后期后,全国整体的β收敛趋势已不存在。研究创新:较早聚焦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刻画并测度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探究促进收敛的影响因素。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促进区域间网络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企业参与垂直分工会对其技术创新产生何种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统计库匹配数据测算中国企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S),继而实证分析垂直分工对不同所有制、贸易类型及组织模式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VSS从2000年的0.48下降至2013年的0.27;整体来说,中国企业参与垂直分工对其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区分所有制、贸易方式和组织模式后发现,垂直分工对外资企业、加工企业及外资加工企业的创新抑制效应最大。研究创新:在Upward等(2013)和张杰等(2013)关于VSS测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研究价值:支撑了中国目前实施的“做强一般贸易、扩大一般贸易规模”的政策。该政策虽然使得企业的垂直分工程度不断下降,但不会削弱其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集聚区的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城市集聚区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城市人口分布Kernel密度对中国城市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中国城市集聚区自1949年的京津、辽中和长三角3个城市集聚区开始发育,到2003年其空间格局已形成"长三角-山东半岛-苏鲁皖边界"、"京津冀-中原-晋中"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连绵区、11个城市集聚区和9个城市集聚发育区.从中国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演变过程可以推测,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发育新的城市集聚区的可能性和数量都较为有限,城市密集区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为:原有处于发育阶段的城市集聚区的进一步形成;原有城市密集区之间通过空间拓展出现空间衔接,并形成地域范围更大的城市连绵带.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标:测算1999~2019年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实际水平并分析其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地区异质性、时间阶段性特征明显;空间差异持续扩大,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正空间相关关系持续而稳定;全国及四大地区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收敛位置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进规律与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总体把握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1978~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两套资本存量核算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来源及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政策进行了效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TFP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本、劳动力和TFP三驾马车平衡拉动,形成了现阶段的资本投入与TFP反向角力态势;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源于资本投入与TFP双重差异,但TFP差异是最重要因素;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下中国经济复苏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复苏”,是以牺牲中国生产率为代价的,TFP在2008年后呈现断崖式下降,平均拉低中国TFP达0.23~0.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