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济管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法律上、制度上较为深入的研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但与此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建立好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能够使得贵州的民族经济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彭琳 《企业研究》2011,(11):153-154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济管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法律上、制度上较为深入的研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但与此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建立好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能够使得贵州的民族经济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其实施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与政府、企业的行为有关。企业作为社会化分工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其行为既决定于对企业利益的追求,也决定于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管制和约束;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决策部门,在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中起着引导和管制作用,其目的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和进程决定于政府与企业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了解和掌握企业、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行为动机和具体的行为模式是整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为规范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行为,促使企业自觉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宏观政策,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激励,引导、激励、控制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郭利军 《活力》2008,(10):52-52
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思路逐步清晰、内涵不断扩大、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形成了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观念、制度、机制、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观念、制度、体制、机制、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观念、制度、机制、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观念、制度、机制、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观念、制度、体制、机制、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际经验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红 《企业经济》2007,(1):125-127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理念。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一,所以我国与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内涵、社会实践上差异的比较,在总结世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断显现,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索取与自然有限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经济形态,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出发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概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循环经济实践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树立新的资源观环境观与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律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改善环境质量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构建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并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整个社会这三个层面上探讨构建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断显现,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索取与自然有限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经济形态,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出发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概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循环经济实践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树立新的资源观环境观与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律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是人类正在经历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产业革命。循环经济是在资源超载和环境超载的双重胁迫下,人类发展方式的一次根本变革。在全国对循环经济高度重视,普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情况下,选择企业、园区和区域开展循环经济评价研究与示范,紧密围绕当前突出的、紧迫的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提出标准化解决方案,构建我国循环经济认证体系,为加快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文章通过对发达国家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科学发展生态工业园,加强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并予以推广,大力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6.
韩彦军 《价值工程》2011,30(15):4-5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本文在阐述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我国国情探讨了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断显现,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索取与自然有限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臼益突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经济形态,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出发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概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循环经济实践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树立新的资源观环境观与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律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任何立法都会涉及立法价值问题。循环经济法的立法基本立法价值体现在统一循环经济的法律定义、解决现有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指导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引导和规范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其最终立法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改变人们过度消费方式。实现循环经济法的立法价值,应当转变立法理念,构建循环经济法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艳艳 《上海企业》2006,(12):32-33
循环经济是西方工业化国家从工业可持续发展,进入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阶段后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作为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之一,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发展的趋势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三种基本实践模式,具有比较系统的立法保障,而且还从最初的理念设想、实践探索,逐步进入到商业化运用的新阶段。一、国外循环经济的三种实践模式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即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基本特征为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即3…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和市场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两股主要力量,政府应该扮演循环经济主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通过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直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创新制度体系,调整利益关系,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