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经营者》2008,(3):18-18
2007年,中国“入世”的第六年。 这一年,中国经济以超常的速度,扩充着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记录,与世界各国经济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年,“中国制造”成了国际媒体中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它为中国创造高速增长的GDP的同时,更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相似文献   

2.
刘建飞 《新远见》2010,(5):20-30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力量加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欧美向亚洲、由"一超"向"多强"和"非极力量"转移。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所开展的各层面国际经济合作,客观上成了国际力量转移的助推器。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化中表现突出。这既得益于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上的非凡作为,也与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有密切关系。一、合作是当今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3.
孟先亮 《经营者》2013,(3):34-35
宛如十年前民众对"胡温"新政曾寄予厚望,现在他们对"习李"改革强烈关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改革已到不可不动之局面世界经济形势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复杂过:遥望国际市场乌云密布,德国大选密系欧洲恢复进程;美国财政悬而未决;日本央行正在挑起新一轮货币战争……环顾国内市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世界无不为之震撼。尽管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  相似文献   

4.
<正> 从1998年第一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到2003年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北京已成功架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打造了一张对外交往的名片,开辟了一扇迎接八面来风的窗口;而这一桥梁、名片、窗口,同样属于中国。  相似文献   

5.
<正>到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五周年了。在这五年中,中国经济始终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主体,中国企业在加入WTO后并没有遭遇预期中的严重冲击,反而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出口额不断攀升,并日益深入地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五年中,中国政府负责任地履行了加入WTO承诺,今后在经济领域的开放进程将掌握在中国政府手中,中国企业将遵循国际通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29~30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7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召开。在本次论坛上,高尚全、吴敬琏、孔泾源、杨圣明、倪红日、赵海纳等专家学者对世界经济走势与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选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发展改革问题展开了探讨。现选取部分作者论文摘录主要观点发表。  相似文献   

7.
《经营者》2008,(2):102-103
2007年11月3日起,“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活动在欧美和亚洲的经济中心城市展开,这个活动由中国贸促会主办和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合办,历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和经济年度人物的资深评委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讲坛,向世界宣讲中国制造,力挺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经济体,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垄断性话语权和支配地位,推动国际政治事务决策的民主化和全球公共治理的发展。第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大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更能够代表和维护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第三,  相似文献   

9.
中国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峰 《企业经济》2002,(5):77-7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和不可分割.有人把21世纪称为"跨国公司时代",其实,在20世纪的下半叶,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跨国公司离我们中国企业并不远,入世后,我国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外部环境即将发生剧烈变化,也将使中国经济更加广泛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2011,(4)
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世界第二经济体,也是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突发意外,必然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同样震级的“大地震”。中日经济密切联系,各领域间相辅相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日本大地震对,必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进入了以"重型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增长周期,这一判断直到现在,依然是学界和商界的一个共识。而围绕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在学术界先后出现了两场大的争论:其一是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这一争论从2003年中发轫,直至2004年4月中央政府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遏制经济"过热",方戛然而止;其二是2004年的岁末,由吴敬琏发起的、关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应该选择"重型化"的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先生/女士:2012年,我国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我国经济内部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如何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基本目标,需要各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导报社、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经济增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变革,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已有利益布局和力量对比开始重新洗牌,正在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重要作用无论在国际经济上还是国际政治上都日益凸显,很多情况下或起到了决定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稳步上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机遇,创造条件,坚持正确的中国道路,选择和平发展的方略,对世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逐步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积极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4.
贾康 《英才》2012,(12):30
在阴云密布的世界经济中,中国是最大的亮点、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总体而言还仅走到半途,伴随着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法治化历史进程,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经济体"和最大人口规模的市场,在今后数十年弥合"二元经济"的过程中将释放出巨大的需求与发展潜力,并在全面开放的WTO框架下以经济手段配置资源取得来自全世界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使得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分享到这一投资热土上盛开的果实.然而,并非所有的外企都能春风得意. 宝威中国公司,一家源自欧洲的涂料公司,尽管其母公司拥有着行业瞩目的地位和全球领先的技术,但这一切,已无法掩盖其遭遇无数场中国版"滑铁卢"的事实. 深不可测的中国市场对它来说,更像是一颗从没解开的中国"结"……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面向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际战略,也是深化国内改革、全面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中国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要做好这篇大文章,不仅要有全球经济眼光,还要有国际政治与文化视野,要用相互尊重、兼容并包的胸襟看待不同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共赢的同时,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是"一带一路"需要直面的文化土壤,虽在本文中并未提及,却是前所未有、不能忽视的复杂难题。  相似文献   

17.
热望与唱衰共生 这是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在整个2002年,众多国际经济组织、最权威的研究机构、顶级投资银行都对中国做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而于此同时,西方众多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却始终充斥着悲观、质疑乃至诅咒。 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这两个领域被以两种极端的声音记录,一个是连中国人自己都感到过誉的赞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排名第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2月11日,我们是否应该记住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将真正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这一天开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终于在"经济联合国"中拥有了合法席位;从这一天开始,我国按照WTO的规则在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中将与所有成员共享应有的权利和待遇;当然,从这一天开始,我国的政府和人民同样也将要切实履行在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义务和承诺.  相似文献   

19.
又是辞旧迎新之时,中国社会经济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呢?最直观的变化是,年初的乐观情绪,现在已荡然无存。开年时刻,大多数人仍然看好股市楼市,而今已是一片悲观;年初时,大多数人相信世界经济正迈向复苏,而今二次探底的判断渐成主流,乃至越来越多的人预计纸币欧元解体。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称:"展望  相似文献   

20.
近日,部分国际评级机构、外资投行、做空机构连续上演"抱团唱空"中国经济大戏,使一些投资者开始对中国经济未来充满忧虑.事实上,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暴露出一些潜在风险,但外资机构没有用发展和动态视角看待中国经济,过分夸大了这些潜在风险. 目前,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主要有三大判断依据:一是在信贷规模增长过快的同时,影子银行系统也快速膨胀.二是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且债务不透明对金融体系造成潜在风险;三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并且波动性大.但实际上,这些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判断,更多使用对发达经济体的观察方法,忽视了一些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