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杰 《企业活力》2011,(3):48-51
生态工业园是生态工业的实践,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它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工业不能够完全只靠对原有的工业园进行改造,还应该要有的放矢地建一些全新的生态工业园,这些全新的工业园可以帮助完善鄱阳湖区的产业体系,提高鄱阳湖区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域外生态工业园建设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园通过将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理论相结合,有效实现能流物复。西方国家有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文章通过对生态工业园的含义、背景、学科基础的分析,比较域外几个典型国家生态工业园在发展模式(建设体系)、建园推进方式、工业共生类型(建园主题)和管理方式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工业发展理念的转变催生了生态工业,作为生态工业载体的生态工业园是目前世界工业园发展的主流。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压力、企业经济利益的驱动力、政府行政参与的支持力及科技创新的推动力构成了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者的历史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然而在传统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将资源和能源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消费品的同时,却又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影响人类的生活,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本文主要提出:进行绿色设计,定位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工业设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工业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21世纪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工业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实践模式.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水泥生产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居高不下,并产生大量的废气.利用各种废物生产生态水泥成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下虚拟生态工业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模式,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目前我国的生态工业园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许多园区还处发展和逐步完善过程中.生态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境.虚拟生态工业园作为循环经济下的一种新型的工业生态园模式,它突破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有效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是一条解决我国目前工业园发展困境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文分析了虚拟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促进生态文明型产业结构的建设,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态文明型产业结构建设的涵义,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论与实践,其本质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实践探索,国内外学者们从破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出发,对工业文明形态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概念,指出要建设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外生态工业园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工业园是通过废弃物交换而将企业联系起来的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国内外学者根据生态工业企业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工业生态学”。了解生态工业园和工业生态学的产生过程和内涵,有助于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促进物质资源在生产与生活中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运行形态.绿色企业是循环经济的特征,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实践的典范,因此可以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生态工业的模式规划现代工业生产,而热电联产将是节约能源、水源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在热电联产引入生态工业的建设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重要的开拓。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给出了其经济和环境的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2.
生态工业园运行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第二个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模式。随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工业园的模式开始为人们重视,并成为工业园区第三个阶段的发展模式。第一阶段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模式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是当时不得已的选择。第二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模式以高新技术的支撑为特色,较第一个阶段有了进步,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十一五规划中,将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而生态工业园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工程中,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虽然比较晚,但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生态工业园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构建问题既有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又有实践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工业园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有效途径,而生态产业链是生态工业园区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基于此,首先对生态工业园和生态产业链进行了界定,其次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从“关键种”企业、卫星企业、补链企业和支撑企业四个层次对如何构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顺利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者的历史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然而在传统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将资源和能源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消费品的同时,却又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影响人类的生活,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是工业生态系统的体现,也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具体实践之一.在我国,生态工业园被认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产业组织政策对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作用,认为产业组织政策能促进中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并实现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建议政府积极制定激励生态工业园建设产业组织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工业园视角研究了集群式供应链物流逆向化,首先分析了生态工业周与集群式供应链两者耦合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耦合的驱动层级、驱动机理和驱动模式等,为耦合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对生态工业园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源之争是未来国际竞争的重点之一.资源的多少以及资源的利用率高低,不但影响一国的经济,而且对国民的生活也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国经济虽然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单位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我国的工业废物的处理也很落后,不仅导致环境恶化,而且还明显地影响了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因此,大力建设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在全球的竞争力是我国面临的紧迫挑战.  相似文献   

19.
郭晓华 《活力》2008,(9):39-39
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国际、国内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把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使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黑龙江省地处祖国边陲,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和粮食生产基地、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20.
生态循环农业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是农业的根本,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等问题严重,生态循环的农业道路义不容辞。文章在系统阐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财政支出对策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并针对性的提出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财政支出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