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出口,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被东南亚国家取代。本文旨在研究劳动力成本对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具有显著负效应,但影响程度较小。同时,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由于企业异质性在不同企业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估计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比率,并从增加值贸易角度讨论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研究方法:基于企业销售目的地和贸易方式的异质性,使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研究发现:不考虑企业销售目的和贸易方式的异质性,会高估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比率;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低估了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高估了中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导致明显的比较优势逆转问题;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将中国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规模分别高估了60%和85%左右。研究创新:构建了新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研究价值:为中国的国际贸易谈判和反击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调查等,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Novy(2013)超越对数引力模型基础上把国内民主化程度作为政治因素从出口国和进口国两条路径引入该模型对其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中国与金砖国家部分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分别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均为正,中国与金砖国家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均可提高贸易量。然而中国出口与进口贸易成本弹性差值均为负,中国总体不具有相对优势。从细分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可以优先考虑本国优势产品,重点在优势产品领域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中国与金砖国家存在产业内贸易潜力较大产品,中国可以与金砖国家在不同层次加深农业分工与合作,分散中国农产品贸易风险,实现对外贸易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贸易边际及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于贸易的影响,提出普惠制金融发展不仅会从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两个方面影响贸易的规模,而且会因为行业间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差异而影响贸易的结构。然后,运用我国10个省份15个制造行业2004~2013年的数据,检验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地区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出口总体上具有促进作用,不过,普惠金融对于出口的影响在行业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总体来说,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出口呈现出较多正向影响,而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低的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出口越多呈现出较多负向影响。研究创新:理论上研究了普惠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边际的关系,并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价值:对于促进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和贸易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与8个主要文化贸易伙伴2000-2010年的文化产品贸易数据,从本地市场效应与要素禀赋优势的角度,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决定了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相对规模,并逐渐取代传统的要素禀赋优势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的新源泉.本地市场效应主要存在于印刷类和视觉艺术品贸易中,对贸易相对规模的影响明显高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产业。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逐步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有待考量。本文采用出口技术复杂度衡量中国制造业对东亚16国出口贸易品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要素禀赋、贸易开放度、东道国研发投入及其产权保护制度等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和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东亚16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对该区域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产权保护制度、东道国要素禀赋中的资本要素以及研发投入、贸易开放度变量均对中国制造业对东亚16国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中国对东亚国家OFDI对其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累积过程。  相似文献   

7.
院文章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既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也考察了中间产品贸易对基于要素密集度特征的分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来说,中间产品贸易会拉大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分部门来看,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力成本状况与中美经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对中关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增速的放缓、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等多种因素的出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继续上升,加之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出口会面临严峻挑战.短期内,中国的相对低劳动成本优势仍然会保持,所以尽管美国经济发生衰退,对中国进口和投资会减少,这会减少中美贸易逆差,但不会太多.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中国与5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HS六位贸易数据,在把贸易成本进行细分并构建解决“多贸易零值”问题的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各细分贸易成本变量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进而研究在发达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农产品、非农产品的子样本中,贸易成本对二元边际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自由度、共同边界与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贸易成本因素对中国出口产品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是正向的;国家距离、是否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清廉程度等贸易成本对其影响是负向的;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来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地区)二元边际的提升不受距离和经济自由的限制;就不同的产品类型而言,经济自由度对中国出口农产品集约边际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准确度量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法:利用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并基于区分贸易类型的Tiva投入产出数据,重新估算1995~2011年中国16个制造行业和15个服务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传统统计方法以及贸易增加值后向分解法都高估了中国纺织服装、皮革鞋类与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竞争优势,却低估了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创新:从生产要素投入价值的角度考查中国各产业的贸易出口额。研究价值:客观评估中国产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出口增长推动力的阶段性演进及地区分布差异。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7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期,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发展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在“入世”准备期,中国出口增长由制度因素、物质要素投入协同推动;在“入世”增长期,物质要素投入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首要来源;在全球引擎期,物质要素投入协同贸易潜力主导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地区间出口贸易差距主要源于贸易潜力、资本与制度因素的三重差异。研究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口增长推动力的阶段性演进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价值:针对中国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标:探讨贸易开放是否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方法:利用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在加快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同时还有助于服务业与工业内部行业的变革。同时,贸易开放可以借助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刺激消费需求、提升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变革等方式间接加速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力度小于非加工贸易,东部地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力度大于中西部地区,欧美发达国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力度大于东亚发达国家。研究创新:深入探讨了贸易开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并从产业间与产业内视角构建多维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检验贸易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价值:有利于缩小贸易区域差异以及环境承载力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探索构建灯光数据对贸易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运用1995~2012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及工具变量法,以灯光数据作为GDP的替代量,通过传统引力模型搭建桥梁。研究发现:地理距离、边界及区域协定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的显著影响表明灯光数据对贸易研究的有效性;同时,对1996~2012年贸易趋势的预测与实际贸易的对比结果显示,以灯光数据预测的“一带一路”贸易趋势与实际贸易基本吻合。研究创新:首次将夜间灯光数据应用于引力模型研究,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价值:开拓夜间灯光数据研究贸易的先河,并结合引力模型的最新发展及微观基础思考拓展性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汇率作为相对价格和政策变量,具有引导贸易流向和调整贸易结构的作用。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生产中所使用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一国生产某类商品比较优势程度发生变化,使统一汇率政策可以成为差别产业贸易政策。本文从我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以及贸易国别来源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改制后我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变化。采用实证方法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和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是依靠未完全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而实现的,如果贸易各国实行环境成本内在化,那么我国纺织出口部门的比较优势将发生改变。环境成本内在化影响了各国贸易竞争力,改变了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基于以上考虑,文章以纺织行业为例,运用ADF检验、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结论:出口规模的扩大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排放;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环境成本量化以后,环境成本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负的,即环境成本越大,国际贸易竞争力就越小。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构建基于贸易增加值口径的比较优势指数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省际调出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首次突破了1,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较优势仍然不强。第二,尽管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突破1,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各省份在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强于在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各部门在内循环与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则基本持平。研究创新:首次构建了增加值口径的省际调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potential for re-industrialization using trade-linked input–output data from WIOD. By introducing a new global value chain measu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relate a sector's share in domestic final demand to that in production and separate the direct effect of trade on its income share. This method identifies the declining share of 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 in domestic final expenditures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de-industrialization. Differenc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tween countries do matter,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employment shares, but have a limited impact via the direct trade effect on value added. The findings point to a peculiar paradox of industrial policy: precisely when it is successful in raising competitiveness and hence productivity growth of manufacturing, it also furthers the global decline of relative prices in manufacturing. In contrast to the national objectives of re-industrialization, effective industrial policies accelerate de-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It is well-known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nd the quality of its export basket. Since the pioneering work of Hausmann, Hwang, and Rodrik (2007), several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export sophistic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e argue that restrictiveness of services sector trade ca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level of export sophistication. Using panel data from 36 countries over the 2005–2014 period, we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services sector trade restrictiveness on export sophistication is nega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e find that this negative effect has increased in the post-2007 period. Furthermore, restrictiveness of trade in modern services is relatively more detrimental to manufacturing export sophistication. A series of endogeneity and robustness tests confirm the reliability of our main empirical result.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ervices sector trade liberalization can also be used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Some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hat economies grow by upgrading the commodities they produce and export. Product space theory holds that the export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a country’s factor endowment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proposing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to analyze the specialization on commodities for coun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rade, the network of mult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ierarchical and complex. It would, therefore, be valuable to identify general patterns across countries of upgrading the commodity structur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trade. This paper shows that a typical pattern of change in the dominant types of foreign trade occurs when an economy has grown to a certain scal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dvantages of high-technology commodities in trade gradually become more promin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