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美国创意,日本设计,韩国研发,中国制造”为人称道。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更不是“品牌大国”,而打造品牌,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利平 《企业世界》2006,(12):28-29
最近,面对“中国制造”越来越陷入的迷局和困惑,更多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寻求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口号,甚至认为“中国制造”是最落后和赶不上时髦的做法,甚至是把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制造、创新、创造。无可否认。曾一度风靡全球“中国制造”,其实是以能源利益驱动经济发展的,我们的“中国制造”大都处于原始的、粗糙的、照猫画虎的来料加工,由于同行肆意压价竞争,中国生产企业赚取的只是“加工费”。得益甚至还不到商品价格的10%,  相似文献   

3.
杨宇时 《经营者》2006,(22):77-77
大概三四年前开始,国内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讨论甚嚣尘上。各个企业、广告公司、甚至各级政府均依此作出战略规划.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但大家对于“中国创造”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停留在一个感性的阶段,在理论基础上.没有深度的去挖掘。  相似文献   

4.
张南 《经营者》2011,(7):78-81
做强设计是做大汽车品牌见效最快的捷径,是汽车行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点上,我们绝不能叶公好龙,不舍得真正投资  相似文献   

5.
闫婷 《东方企业家》2007,(11):116-116
如果刨除软件行业这个载体。这本书可以为任何一个打算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的产业提供经验。当我们还在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瓶颈中喋喋不休,讨论着被这个瓶子折射过的现实时,芮祥麟决定用这本书来告诉我们创造力是如何制造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捕风捉影     
《人力资源》2010,(7):48-48
“官本位”制约人才创新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称,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人才资源大国之列,但是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就业人口规模,而非人才资源的平均可持续文化素质。其后果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步履艰难,空喊口号许多年,却缺乏坚实的人本基础。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国创造”,只是拿来主义不行,浅尝辄止不行,半途而废更不行,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必须要有自己的信念,必须要有敢于超越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8.
王缨 《中外管理》2006,(12):48-49
按左键是无可争议的贴牌老大,按右键是全球最酷的电脑周边设备品牌。听起来,这像是另一个版本的格兰仕。从“制造”到“创造”,从“贴牌”到“品牌”,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索路前行,已“25岁”的瑞士罗技或可堪为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中外管理》2005,(12):91-92
实现“中国创造”的基础与空间从何而来?我们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人才,缺少品牌,缺少标准……这一切仅靠我们坐拥的市场能换到吗?“自主品牌”在现阶段是否“一厢情愿”.甚至“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人类的科技成果:电子、网络、生物工程及其贴近我们生活的电脑、手机、电视等等的发明和改进,几乎都与中国无缘。我们在实现了“中国制造”的同时,反倒发现离“中国创造”更加遥远。我们在谈及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时,仍不得不请出老祖宗的“四大发明”来。  相似文献   

11.
资讯评论     
《中国企业家》2006,(11):12-12
“未来之星”正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Web2.0的新创业家,2006年第9期《张裕改制一年》,画报社会应是一种本能意识  相似文献   

12.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过:“21世纪是工业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而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与品牌创造过程中,工业设计也将在此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雯 《监督与选择》2009,(10):88-91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开始摒弃浮躁的情绪,因为消费者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写企业的发展史,他们只是优质品的信徒。洞开的财富之门没有退路,谁还敢把品质视如草芥?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品牌不是只属于“500强”的烟火表演,当可靠性追求成为大小企业的“实用主义”,从容地生存变得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它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感叹。同年,它被应用于奥运博物馆的展品导览系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创造”的又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5.
有“创造之神”、“富国之源”美誉的工业设计,在发达国家被作为核心战略予以普及和推广,而在中国产品的研发设计一直是薄弱环节。若要想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就需要硬化这根“软肋”。  相似文献   

16.
“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的关系,二是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如何把“中国制造”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引向有竞争力的产业。  相似文献   

17.
王进昌 《齐鲁质量》2003,(12):29-29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业内目前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众说纷纭。一时间,中国将变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将再现当年“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辉煌的说法不时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18.
李聪 《中国企业家》2010,(22):21-21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之惑,不单单是市场规模、成本优势、模式灵活可以解决的,还关系到文化寻根、对接西方思维和发挥品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质量与市场(质量)》2004,(12):15-17,22
2003年,“珠江”牌钢琴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无形资产价值14.68亿元,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有价值的五个消费品牌”之一。“红棉”牌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红棉”牌吉他成为广东省名牌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竞争取胜的法宝,是品牌信誉的基石,是创造效益的源泉,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没有技术来保证产品的功能.没有创新设计来温暖消费者的心.当只能靠低价去赢得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尴尬已不言两喻.这一点“宁津制造”也不例外,那么“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简称记者)对宁津县委书记许绍华(简称许书记)进行了深入访谈。[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