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当前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力度,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最接近市场,它与“学、研”的联合,保障产学研合作方设计和研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因此,本文重点对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意义、问题及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针对目前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立足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实际,运用协同创新管理理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研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对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从封闭式的创新模式、狭隘的技术合作创新向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全面的协同合作创新迈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针对目前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立足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实际,运用协同创新管理理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研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对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从封闭式的创新模式、狭隘的技术合作创新向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全面的协同合作创新迈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锋 《科技与企业》2013,(8):217-218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本文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研究背景,以协同创新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月5日,2008“名校校长相约张江——话说产学研论坛”在上海张江科技园区集电港举行。本届论坛以“产学研联盟建设与协同创新”为主题,探讨提高张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张江自主创新体系;区校产学研合作,区校合作构建张江人才高地;校企合作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内外名校和张江的合作共赢等相关话题。  相似文献   

6.
徐天铁 《企业导报》2014,(24):119-120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本文聚焦于东岳集团,力图以东岳集团这个典型企业为例,探索出现实需求的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运作的路径、机制。并且在对东岳集团典型企业科技创新调查研究和产学研合作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才培养,利益分配和合作模式等等,本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生和高校专任教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都有显著的作用,但高校教师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贡献高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学科技园能有效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5):160-168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通过三螺旋理论构建了宇通三螺旋协同创新战略模型,分析了政产学研在宇通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论述了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等在宇通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承担的角色、地位及合作的方向;通过对宇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分析,总结了协同创新的两条主要途径即创建联盟和技术转让。文章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销售运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生产规模化;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利用国家政策,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知识产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升华,其归属问题决定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三种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比较分析,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几点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创新系统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国当前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模式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市场企业主体拉动模式和当前国内企业发展水平还无法真正匹配,以及具有较为明显的短期行为特征等。就日本以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成功模式的经验而言,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应把以高校为主的技术创新推动模式与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推动模式结合起来,选择区域内产学研形成联盟的创新驱动与需求拉动的双重带动路径。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应从内部建立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组织机制,从外部建立社会机制、政策机制、调节机制,以促进产学研联盟的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1.
企业要素创新协同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要素创新的角度研究企业创新协同模式,在回顾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将创新协同纳入整个企业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全面探究企业创新系统中各要素创新的协同模式。对三个企业创新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单核主导式创新协同、多核主导式创新协同、全要素共同主导式创新协同三种企业要素创新协同的基本模式,并从创新子系统主导特性、创新子系统间关系特性和创新绩效传导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李健 《英才》2015,(4):61
低调背后,科大讯飞在教育、汽车和音乐等领域逐渐成熟的布局。从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到3月10日凌晨发布的Apple Watch,人们对智能设备的热情,并未随着谷歌眼镜的失败而消减。智能设备的诱人前景、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都让科大讯飞(002230.SZ,简称讯飞)的智能技术看起来拥有无限可能。如果说智能硬件的风口已经毫无质疑的到来了,那么讯飞就是冲在最前面的驭风者。3月4日,科大讯飞宣布与京东进行合作,双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依靠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实现。本文结合技术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阐述并界定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内涵,说明企业开展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必要,提出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协同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真实内涵,以“协同创新”作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依据,把握政府的“关注点”、兼顾企业的“利益点”和激发科研院所的“兴奋点”,促进高职院校加快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特性要求的“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对科技创新与知识积累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国家科技实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重视。文章在对现有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基于“云计算”提出了新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框架。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与创新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加快地方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文章以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为例,研究了常州科教城产学研的创新发展现状,从合作创新、融资创新、服务创新和孵化体系创新四个角度分析了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与区域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进行深度融合对接协同创新,已成为应用型大学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者解决区域嵌入不足的现实问题。为解决学术知识与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知识之间不匹配的创新悖论,应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建设,同时,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具体实施路径: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大学产业学院建设,围绕大学打造产学研知识经济圈,注重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中的角色定位及服务模式优化,推进"双链融合"应用型大学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协同创新机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推动,我国也将协同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文章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出发,简要概括了我国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时,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持续推广,产学研合作创新成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实现资源优势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产学研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技术作价机制不规范、利益分配不科学等知识产权纠纷,已成为制约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专利池",实现产学研耦合互动创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共享经济下京津冀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政产学研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运用微分博弈模型研究了地方政府、企业和学研机构的绿色技术协同创新问题,考察动态框架下三方在非合作模式、成本分担模式下的博弈行为及其均衡策略。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合作模式,成本分担模式下企业和学研机构的绿色技术创新投入程度和绿色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改善强度为各自的最优补贴比例,同时创新体系的整体收益,以及三方各自的收益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