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行为经济学兴起不仅是对主流传统经济学的挑战,也波及到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地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城市规划也将受到影响。从“经济人”到“社会人”重要前提假设的转变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行为经济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主要体现于“理性主义”哲学观的转变,“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回归以及“田野实验”新方法的启示,并应用指导规划实践工作在规划预测方法、规划决策机制以及规划干预手段方面的优化。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实践工具,有利于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转型期我国社会的某些特征及其主要矛盾,从"改革-发展-稳定"、"市场-政府"、"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和"地方政府-私有资本-市民"的角度来解析我国城市规划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取向问题.转型期我国城市规划价值观存在多元性,由追求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向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公正转变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规划的这种转型必须渐进式地推进,不宜过于激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州市番禺区"撤市设区"后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型时期,可采用城市规划的制度设计功能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冲击;加强区域规划,弱化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规划的冲击;加强区域管治,强化区域规划的约束性;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从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引导农村城市化稳妥发展,从多个层面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应对"撒市设区"后出现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众参与理论借鉴于西方,在规划编制特别是旧城更新过程中日渐重要。但在实践中,依然表现为涉及到公共利益时被动参与、涉及到个人利益时激烈参与、总体参与渠道少等问题,致使旧城难以顺利更新,社会矛盾多发。通过对中西方旧城更新公众参与实践发展历程的梳理,发现不同社会背景下其成长机制不同,两者指导价值观和形成原因存在差异:西方公众参与"以自存促共存",体现为博弈;我国"以共存保自存",体现为注重公共利益。从价值观层面重新审视对西方公众参与理论的借鉴,确立"自存与共存平衡"的价值观,并基于这一价值观对我国旧城更新公众参与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型.除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外,在实践领域,需要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论文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根据城市规划在今后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认为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应包括"决策性"、"技术性"、"程序性"和"反馈性"四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系统理论,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围绕资金配置的价值最大化,着眼于价值分配、价值流动、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对Finance的构成要素、发展脉络及逻辑框架进行整合解析,并对Finance及其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论述。从经济学与管理学两个维度,归纳了微观层面Corporate Finance的理论演进,倡导各界既要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分析企业在资本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资本管理与资本增值;亦需结合管理学理论,针对委托代理、治理机制等核心问题探究如何完善企业财务决策、计划预测、控制分析等系列管理活动。从三个层面、两个维度将Finance的概念框架进行统一,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转型"与"数字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转型——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波特的区域发展理论为基础,以深圳为例并借鉴发达国家城市与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从推动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入手,阐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根据城市转型的趋势提出未来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作者认为,在城市处于投资推动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是构建完善的城市增长支持系统,确保城市"以土地换资本"的实现,在这一阶段城市规划呈现出"物质性规划"、"技术性规划"等特征;在城市处于创新推动阶段,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为城市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创新支持系统".为此,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应积极推进政策化、综合化和公众化,以城市规划的转型促进城市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旧城空间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整体质量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侧重于将资本积累、阶级等引入到城市问题的研究,以英国城市更新历程为研究对象,以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城市更新历程中资本循环积累的轨迹,探究了英国城市更新历程的各个阶段资本积累方式、参与主体关系与更新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指出我国旧城更新应转型调整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主体的约束机制、城市规划的角色,等等,以走向整体协调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9.
资产的概念框架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包括成本观、权利观、未来经济利益观和资源观,当前主流资产定义囊括了资产局限时空条件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从时间序列上揭示资产内在属性,但也容易掩盖资产的其他方面;而从资产所处空间局限角度来看,资产概念定义还可从微观会计主体层面和宏观会计行业层面两个维度进行探究,给资产内涵的解释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10.
贯穿编制与实施管理全过程的城市规划决策行为,是不同层级的规划决策人员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地理环境影响下做出的判断、选择和决定的地理行为过程,由于城市规划决策行为形成的客观复杂性和主观复杂性,由于缺乏执行公共政策的"行为价值观"与制定公共政策的"环境价值观"的一致性,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运用行为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从一定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决策行为产生的地理环境结果的分析入手,研究在当前"资产泡沫"、"政绩光环"效应影响下城市规划决策行为对城市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尝试提出改善与矫正城市规划决策行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设想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学术界对包容性增长和马克思经济增长思想的关系尚未有所论证,本论文简单叙述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希望通过初步探讨包容性增长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挑战下、在党的领导下清晰地把握和坚定地遵循包容性增长理念,增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能力,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发展,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西方经济学“次优理论”和实践当中由于包容欠缺而产生的城市规划失灵现象出发,论述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价值取向关注包容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三种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包容观以及对应的城市规划价值取向的分析,提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包容观应该是一种主动的、适度的和动态的理性包容.在此基础上,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公共利益的优先性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理性城市规划包容观的内涵,即更加关注公平、更加以弱势群体为本和更加强调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3.
大学"应试教育"的透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热""标准化"的期末考试和"考证热"四个方面论述了大学"应试教育"的存在及其产生的不良效应;从社会树立多元人才观,理性看待学历与文凭;从高校明确培养目标,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端正个人价值观、成才观三个层面论述了如何消解大学"应试教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社会层面的“公平发展观”。相对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发展观”,相应的分为“利润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在此背景下,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无论在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还是在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上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尝试从文化、企业文化及财务文化的关系入手,从“文化”的视觉来重新塑造与整合原有的财务学科体系,以期使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亮 《企业导报》2011,(12):154-155
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实现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转型为社会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经济和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从财税角度出发,提出可以征收碳税来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方乡村转型基本遵循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演化路径,相应地,其乡村空间认知经历了从物质到表征、从客体到主体、从生产性到后生产性、从静态单维到动态多维的转变,并开始关注微观主体"人"的日常生活实践,重视乡村空间的整体性.乡村空间三重模型是乡村空间研究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关注乡村空间的整体性特征以及动态转型趋势.在全球乡村背景下,对西方乡村空间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分析能为解析中国乡村空间内涵及转型规律提供部分启示.现阶段中国的乡村空间研究仍多聚焦物质空间等单一维度,"整体性"视角仍显不足.乡村振兴背景下,本研究尝试从"内涵认知、整体维度、时空特征、转型机制"逻辑构建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研究框架,以期为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提供探讨,也为乡村空间规划提供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社会、经济和空间层面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转型的趋向。结合苏南乡村空间转型,探讨了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转型的隐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应对策略。认为,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应注重"三生"空间转型的引导:生活空间注重功能更新与公共空间重组;生产空间注重农地集聚与内生增长;生态空间注重生态确权与生态管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遵循“概念内涵—实施动因—经济后果—影响因素”的逻辑,对员工持股计划的核心研究议题进行系统梳理。首先,从工具观、契约观和制度观三种视角对其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其次,提炼出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性、自利性、权宜性和制度性四大动因;再次,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梳理员工持股计划的经济后果;最后,从契约设置、组织特征和制度环境三个维度呈现员工持股效应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新时期我国员工持股研究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从研究重点、理论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系统呈现了员工持股的研究进展,不仅为当前我国员工持股研究的深化夯实了基础,还为激励机制构建和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解析和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科学思想发展的辩证观江曼琦现代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基本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学科的社会功能,即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它是伦理性、哲学性的;二是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应用技术所依据的原则,它是技术性、专业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高校财务管理向财务治理积极转型,提升高校财务治理的绩效量化评价水平,文章从高校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差异性出发,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就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和作用以及成效作了界定,同时对落实执行到评价应用进行了剖析。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从治理所关注的4个维度,即服务与管理层面(政府管理部门、师生、学生家长等)、财务层面(预算和绩效管理、资金供给、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化等)、内部业务层面(教学、学科、人才、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学习与成长层面(专业化程度、文化引领、队伍建设等)对高校财务治理进行指标设计,创建了高校财务治理平衡计分卡框架,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指标赋值。研究为选取样本高校进行指标试算奠定了基础,对高校的财务治理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