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程镇 《审计月刊》2006,(3):46-47
经常性收益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频繁发生的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绝大部分。通过对经常性收益进行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估计企业的竞争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非经常性收益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不能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且同时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其金额。1、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应主要分析产生…  相似文献   

2.
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市场定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2002-2007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在上市公司总体截面水平和个体时间序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个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连续会计期间内多次发生.通过价值相关性检验发现,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估值系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多次发生进行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正确判断,导致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2002-2007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在上市公司总体截面水平和个体时间序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个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连续会计期间内多次发生。通过价值相关性检验发现,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估值系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多次发生进行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正确判断,导致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寻找微利、亏损和扭亏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微利公司和扭亏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而亏损公司则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其中,处置长期资产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同时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并为最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肖飞 《财会通讯》2010,(2):104-106
本文选取1999-2003年实施MBO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29家非MBO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实施MBO当年和后一年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盈余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说明MBO公司在MBO当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会计盈余,但其经营业绩的增长存在异常现象;但在实施MBO后一年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增会计盈余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1999~2003年实施MBO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29家非MBO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实施MBO当年和后一年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盈余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说明MBO公司在MBO当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会计盈余,但其经营业绩的增长存在异常现象;但在实施MBO后一年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增会计盈余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的确认和归类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监管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公司应计利润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能力和空间越来越小,更有可能采取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文章阐述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制度背景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原因,归纳了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出了非经常性损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9年至2011年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对投资者给股票定价时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反应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投资者在做出定价决策时,区分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和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并在当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为正时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给予了比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更高的定价。但是当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为负数时,投资者给予了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更高的定价。  相似文献   

11.
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公司财务的整体影响以及对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具体影响三个层次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主营业务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仍然是构成2003年财务业绩的主要来源,并且有继续向好的趋势;其整体业绩并未因非经常性损益的原因而导致质量低下。但同时数据也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对微利公司和 T族公司尤为如此。文章也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2003年度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此外,文章对目前有关部门对非经济性损益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却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损益。这些损益若在报袁中不加以区分地进行披露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评价,影响投资决策。本文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844家公司,对其在2007年年报年报中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净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股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对我国A股市场2006-200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分为盈利公司和亏损公司,并对两者的混合样本、盈利公司样本和亏损公司样本分别进行了关于非经常性损益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这种方法与过去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只对总体样本进行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盈利公司还是亏损公司,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关系不显著;(2)盈利公司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显著相关,但在亏损公司中此特点不显著;(3)对盈利公司而言,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相关性比非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对亏损公司而言,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比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必然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包含更多新的项目,使收益项目构成更加复杂,由此可能引起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质量问题的关注。笔者下面的探讨有助于投资者理解不同收益项目对评价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引导投资者采用正确的报表分析方法对企业财务业绩基本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却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损益。这些损益若在报表中不加以区分地进行披露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评价,影响投资决策。本文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844家公司,对其在2007年年报年报中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非经常性损益作为部分企业调节利润的有利工具,是否影响了企业价值,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是否分辨非经常性损益,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分析了其非经常性损益的特点,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非经常性损益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与内涵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联系,或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影响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支。经常性损益是经常发生的正常交易,它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的特点。非经常性损益是不经常发生的事项,如资产处置与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等,是非常业务,具有偶发的特点,所产生的收益不能反映企业持久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的国家比较,说明我国政策法规对于上市公司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尚缺乏明确的规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从会计要素划分角度提出规范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涛 《财会通讯》2008,(3):90-93
本文研究了沪市A股1999-2002年年报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研究发现:虽然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不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新的披露制度也诱发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同时还发现,盈利状况、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