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东铁路是我国少有的大尺度线性文化景观遗产的突出代表,具有空间分布完整、历史演化连续、文化内容多样和遗产价值典型等特征.通过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综合价值、各段落及主要节点工业遗产分布特征的分析,从法律机制、规划管理、区域合作和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等方面探讨跨区域、大尺度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现实困境,促进遗产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线性遗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铁路作为重要的线性工业遗产,认知其遗产特征,认清其生存现状,有利开展保护与开发活动。基于遗产线路视角,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体系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调查的方法,梳理其历史背景与现状情况,分析遗产构成;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战略性分析;对与中东铁路相关性较高的遗产线路保护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到适合中东铁路的保护途径。最后,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提出建议,以期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寻求更好的生存机会与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传统聚焦物质空间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的系统总结与问题剖析,提出以特征价值为导引的历史街区保护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例,从类型特征总结、保护发展定位、保护要素梳理、景观—文化关联、保护要素管控、历史档案维护、文化—业态耦合、遗产展示利用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以价值识别、价值关联、价值延续、价值活化为具体实施路径的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导引保护方法,以期丰富我国既有遗产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4.
都江堰世界遗产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至今对成都平原的发展繁荣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通过静态孤立的保护渠首工程、历史建筑、历史街巷等个体来诠释都江堰的全部遗产价值是不全面的甚至片面的。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方法论,将以都江堰为核心的整个水利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意设计并持续演进的关联类文化景观进行研究,将贯穿整个城乡完整的农田系统和水利系统以及相应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这些重要的价值载体纳入到价值系统当中。划分为四种类型的文化景观,分别为生产类、防御类、商业生活类以及游憩类文化景观,并梳理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发展脉络。通过重新识别和记录价值载体现状,总结价值保护的情况,并提出相对应的保护与管理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资源的新视角与城市整体的宽视域重新审视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地段资源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建构两者之间关联性耦合模型,探索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不同层面的多元耦合路径,以实现历史地段的转型再生,形成针对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整体耦合发展的遗产保护理论,指导旧城更新与遗产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6.
吴琳  余建忠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3):中插32-中插39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发展趋势已从单一关注村落本体,转变为区域尺度及村落群体的视角.浙江传统村落的内涵与范围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以及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分为五大文化地理分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集聚)型,从空间集聚、山水关联、道路关联、城市关联进行多维度空间分析,评估传统村落空间影响力;通过自然文化资源、特色路径与特征线路的要素整合,传统村落分为优先、重点、一般保护利用型;落实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保护开发要求,构建全省“四级十五片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并进行保护利用要素引导与管控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遗产廊道理论发端于美国,表现为一种区域化的文化景观保护战略方法,对于完善现今我国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借鉴这一理论方法,聚焦陪都重庆的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抗战遗产的空间分布进行相关性研究,划定不同的遗产聚落,在此基础上引入适宜性分析的思路探究适宜抗战遗产廊道走向的带状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现有城市路网的遗产休闲游览建议性线路,希望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将散点式的山城抗战遗产进行资源整合与文化彰显,为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刘军民  张清源  巩岳  张译丹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3):中插7-中插13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以咸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存的问题为基础,将基于遗产地理空间层面的保护格局作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构建分层次、有重点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普适性空间格局,并依据文化内涵联系重建线性遗产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整体统筹线性遗产的展示利用.最终,总结得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得到的经验启发.  相似文献   

10.
结合烟台渔轮修造厂基地现状和历史条件,以历史港口街巷空间及历史建筑尺度为依托,将建筑及其周边空间环境和整个街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最大限度保持场地的原有肌理、历史文化的传承、船厂建构筑物和设施的处理以及公共空间的特色营造四个方面探讨滨水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设计方法。对破碎的景观结构和要素进行重新解析,从而解决船厂衰败问题,并使其融入烟台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体系中,塑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港口文化景观观光区,满足旅游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刘军民  张清源  巩岳  张译丹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3):中插7-中插13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以咸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存的问题为基础,将基于遗产地理空间层面的保护格局作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构建分层次、有重点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普适性空间格局,并依据文化内涵联系重建线性遗产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整体统筹线性遗产的展示利用.最终,总结得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得到的经验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人在城市空间的营造过程中,往往会依凭自然山水环境,构建城市空间的文化关联性,这种设计思想和人居意识体现于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其中,古人设置于传统城市空间匾额中的语言信息亦体现了这一点。以晋中盆地历史城市为例,选取典型城市空间,分析其匾额中的语言信息的类型、内容形式、思想内涵。发现这些语言信息在提释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要素空间关系的同时,往往会通过文化愿景的表述,进一步阐释其中的文化关联性,进而建构人、自然山水环境、城市空间的区域文化整体性。其所表现出的地区意识和整体意识,放之今日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遗产与城市中的个体文物相比,单体文物价值不突出、同质且分散,但因历史文化环境的综合呈现,而独具价值。以传统村落为基点,以山—水—林—田—村—镇—城的关联为视角,分析乡村遗产的内涵。揭示乡村遗产的三个突出特征,即联系城乡人地的区域关联性、跨越千年文明的时空层积性,以及整体大于个体的群体丰富性。提出乡村遗产具有的反映农耕文明连贯持续性的社会关系、城乡关系、人地关系价值体系,以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是顺应存量规划需求的重要实践。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工业地块和遗产的置换再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主题之一。通过历史论证与实践分析,以上海市为空间范围,以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与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把握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转型前的工业遗产主要呈现为以传统生产业为主导的封闭厂区和废弃污染的工业棕地。提出经济方面产业融合、联动再生,空间方面异质同构、秩序重组,文化方面内涵延续、品位提升,以及生态方面集约协同、绿色低碳的工业遗产转型路径,进而由路径建立链接关系,形成以经济转型为基础,空间、文化和生态转型相互作用关联的再生运作机制,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提供指导依据,推动其向协同可持续的后工业园区的转型再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的普查调研,将聚落形态和民居型制确定为文化景观的主导因子,通过定量统计和Arc GIS空间分析,揭示其地域分异规律,结合对建筑材料、立面特点、装饰风格的定性感观印象和民族/民系(语言/方言)分布情况,对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进行文化区划,对各文化区和文化亚区的文化景观特征进行描述与解释。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影响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地形、水系、气候、材料等自然环境和文化形态、历史移民、人口分化、区域经济等人文地理方面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对于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研究和支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工业遗产面临本体认知、保护方式、公众参与三方面困境.遗产区域作为新兴遗产保护理念,在提高遗产价值认知、合理协调保护与利用矛盾和加强公众参与方面具有综合效益,有利于解决工业遗产时间连续性模糊和空间完整性破碎问题.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例,通过探讨工业遗产资源保护、遗产区域生态修复、遗产游憩系统构建和遗产管理维护体系四个方面,意在探索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形成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是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西山与北京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北京城市地位的上升也促进了西山文化的多样性,西山也为北京城功能的扩展提供了空间.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物信息的梳理,利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将各类文化元素可视化分析,探析西山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特征.西山文化景观重心的空间转移,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景观元素的集中、扩散和延伸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是西山区域内部的文化差异.自然条件方面,西山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地形、坡度、水源有较强关系,不同景观元素分布在四个阶梯上,错落有致,又彼此依邻.文化沉淀方面,宗教、皇家、园林、墓葬、村落、军事、能源文化等景观元素异常丰富,又彼此融合,最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18.
遗产廊道是源于美国的一种针对线性遗产区域保护的方法,追求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共赢。我国拥有大量线性遗产有待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遗产廊道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从基础性研究、专项研究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遗产廊道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遗产廊道的不同类型,总结不同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重点关注遗产廊道构建和保护规划的探讨,为今后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认识,探讨了城市更新中的水岸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的缘起和对于其价值认可的转变,并从水岸历史遗产空间的保存对于城市更新推动和冲突两方面关系出发,试图总结归纳全球化背景下水岸遗产空间保存中的特征与冲突,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以及水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园的文化景观是风景民族主义的外化象征,反映着持续时空下人与自然环境的长期交互过程,其时空特征的梳理与影响机制的探究,是国家公园风景资源原真性评价、整体性管护的重要依据。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和自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宋、明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教和理学文化景观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2)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核心区位于九曲溪中部(三曲至六曲),该区域文化景观集中、历史发展悠久、文化价值高。(3)河流是影响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其余为植被类型和地形要素。(4)道教、理学和茶文化均受河流影响,植被类型与道教文化的联系密切,佛教和古闽越文化受地形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