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宁夏生态移民迫切需要创新移民模式,化解移民人力资本低下的约束,走一条移民劳动力集聚,土地集聚和资本积聚的新路。本文基于此,结合宁夏红寺堡开发区生态移民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经济评价,分析实施生态移民后农民的生活改善情况,最后提出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发展壮大到目前,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相比全国其他区域,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这种集聚有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文章主要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集聚的典型代表、集聚的载体三个角度分析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最后,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竞争优势所面临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3.
软件产业集聚机制与模式研究——基于生物种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在集聚化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很强的生态学特征,其内部成员间也存在着类似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共生和捕食等关系。这种关系在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从生物种群理论的视角出发,剖析产业集聚现象,并结合软件产业的特征,运用生物种群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分析软件产业集聚的机制与模式,进而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软件产业发展的可供选择模式。旨在为软件产业的集聚发展研究有所创新并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8,(3):86-88
分析了广东模具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探讨了低碳经济浪潮下面向生态产品创新的广东模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定位以及发展战略,为缩小广东与世界发达国家模具制造水平的差距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有利于减小广东模具产业进入国际模具品牌产业链的难度。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是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而物流产业集聚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文章以广东江门市物流业为例,利用区位熵法对物流产业集聚状况进行定量实证分析,得出了江门市物流业集聚度和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等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物流业转型发展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宋充  程磊 《企业经济》2015,(2):109-11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文化产业正在发挥着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而文化产业集聚区则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把生态文明建设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双赢"路子,对实现区域经济的永续发展,建设美丽景德镇、美丽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视角下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探讨了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表明,只有实现生态文明与集聚区规划、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常态下,发展速度不再是衡量经济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发展质量,创新创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创新创业服务可以通过吸收聚集稠密的经济能量,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从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创新创业服务链,发现当前我国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服务链仍面临内生动力不足、链条不完整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创新创业服务产业集聚、推进生态服务链条向前端与后端延伸等手段,来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导刊》2011,(10):80-87
广佛同城渐入佳境。作为广佛经济圈交集地带的南海区(尤其是金沙洲片区),开始借势嬗变:以建"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推动南海区域"二次城市化"。而在产业转型和集聚的过程中,"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3月23日,广东移动启动了2010年创新广东系列活动。这是一个年度大型企业责任营销项目,创新广东已经是广东移动整合开展责任营销的第五个年头,从2006年开始依次为感谢广东、感恩广东、感动广东和我爱广东。3月23日的启动仪式,已经成为广东移动每年必搞的一个公关活动。作为中国移动体系的一个实力强、创新方面属于标杆型的省级分公司,广东移动花这么大的精力,这样坚持去做一件企业责任营销活动,不管从项目本身的运作水平还是所取得的效果(广东移动品牌影响力一直在省级分公司名列前三)来看,广东移动的责任营销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总结的。  相似文献   

11.
王娟  贾冀南 《价值工程》2020,39(3):24-25
在雄安新区建设进程中,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成为其核心动力。本文结合共享经济的背景,提出了以人才共享的方式创新雄安新区人才集聚机制的论题,以期达到实现雄安新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目的。本文首先对从雄安新区人才集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着重分析了雄安新区实施人才共享机制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最后对如何在雄安新区实施人才共享机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技术创新的聚集和创新集群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集群问题已经成为了创新研究的一个学术热点。由于技术本身发展的特性以及产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动下的影响,创新集群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技术创新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产生集聚,创新的集聚可以是主观生成的,发展政策应该结合创新的自然倾向,培育创新群。  相似文献   

14.
贾品荣 《企业研究》2012,(17):24-27
链式创新模式、技术组合模式、技术储备模式是节能环保企业的创新模式;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构成了基于技术创新的节能环保企业培育驱动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应重视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和基础性作用。发展基于技术创新的节能环保企业,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对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并对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四省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的关联度进行测算,得到江苏的产业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变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江苏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相关度为0.827,大于广东、上海和浙江。  相似文献   

16.
在对知识函数改进基础上,引入与人和土地存量因素相关的产业外溢性因素,借用基于生态足迹的产业创新范式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主导产业集聚下知识溢出因素与资源转移路径。以区内各地市产业发展相关数据,利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从产业创新道路选择与现有区域资源承栽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以资源存量为主的资源转移和知识溢...  相似文献   

17.
广东"双转移"是生产要素长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要素由集中集聚走向分散集聚的过程。广东"双转移"通过一定的产业空间组织,促进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交织发展,产生产业升级效应、区域城市化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促进资源空间再配置和产业空间重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创新资源集聚作为科技创新、知识输出、人才培养创新的集聚区,必将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比较国内外高校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规范研究与实证的研究,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关区域发展理论;分析义乌双江湖高校创新资源集聚的现状,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探讨高校创新资源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助推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我国油田化学产业环境分析入手,提出我国油田化学产业应当加快技术发展,实施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进而分析得出,油田化学产业的集聚发展模式为政府引导,大型技术服务公司为核心,研发、生产、应用纵向一体化的区位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城区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受到政府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创新及创新城区的相关理论,提出"生态—主体—空间"的创新城区发展机制:创新城区的创新生态体系包括创新源要素、创新服务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要素间相互关联形成创新生态网络,创新源要素中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创新城区发展模式的核心创新主体,而创新的空间通过发展模式创新和空间利用创新,对创新城区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