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运用全局DEA模型测算中国36个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纯技术效率变化效应和规模效率变化效应,从多个行业异质性视角对效率增进、技术进步及能源相对价格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效率增进、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影响,效率增进比技术进步对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效应更强,能源相对价格提高显著促进高能耗行业能源强度下降,显著推动传统采矿行业能源强度上升,对劳动密集型的轻工行业能源强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在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下研究产权结构对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包含能源、资本和劳动的标准化嵌套三要素CES生产函数供给面系统估计中国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运用面板标准误差修正方法比较产权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除山西、新疆和内蒙古外,其他地区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资本,偏向程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技术进步偏向性程度越大则区域资本节能效应越小。研究创新:基于区域技术进步偏向性差异比较了产权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价值:侧重于从要素替代角度研究技术进步节能效应的成果,有利于改善要素结构、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合成控制法评估电力市场化改革对试点省份能源效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电力市场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全要素能源效率;作用路径上,强制型政策工具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混合型政策工具通过驱动技术创新,自愿型政策工具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来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拓展性分析显示:中国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均属于部分回弹,其中售电侧改革试点省份的能源回弹效应明显高于非试点省份,在地区分布上呈自东向西递减趋势。鉴于此,应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电价机制,构建电力交易低碳化跨域协同发展机制,从而更好地助力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建设,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性,对经济增长对能源结构转型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异质性作用进行研究。本文使用全球67个经济体199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经济增长对能源结构转型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换言之,只有当经济增长跨过一定门槛才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双重红利,并且这一效应也存在于高收入经济体、低收入经济体和非资源型经济体。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各经济体政策制定者在不同发展阶段下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二氧化碳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个贸易结构变动影响能源消耗的理论框架,运用投入产出法和两极分解法对我国1998~2009年工业部门贸易结构变化的能耗效应进行分析。将贸易中结构性因素的能耗效应分解为贸易结构变动、单位产出耗能变动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的能耗效应进行细致探究。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以2007年我国推行出口节能政策为分界点,在此之前贸易结构总体朝不利于能源节约的方向变动,此后则开始向有利于节能降耗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6.
运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碳强度弹性计算模型,本文测算了碳强度对行业发展、能源效率及中间投入系数的弹性。测算结果揭示了29个行业的发展对全国碳强度的影响,并区分了为实现碳强度目标而应当控制发展的8个行业和鼓励发展的21个行业;量化了各行业提高能源效率对全国碳强度的影响,并辨识出需要提高能源效率的3个关键行业;刻画了发挥行业间相互关联的经济效率对全国碳强度的影响,并寻找出需要提高能源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5个重点行业。  相似文献   

7.
基于29个省份1995~2011年能源平衡表核算出各省份生产性能源消耗总量,构建考虑地区经济空间溢出以及能源—经济非线性关系的面板数据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在测算各省份历年能源产出弹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步导致的能源消耗回弹效应进行了估计,考察回弹效应对能源消耗总量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耗回弹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并非所有年份均会出现回弹效应,回弹效应相对集中出现在东部省份,而经济欠发达省份回弹效应难以呈现;大部分省份所出现的回弹效应主要集中在2001年以前;能源消耗总量攀升并非是回弹效应所致,乃是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低下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兰静  司含华 《价值工程》2023,(34):163-165
本文在2015年和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部门能源消费的基础上编制能源排放投入产出表,分析期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得到能源结构变化、直接能耗强度变化、投入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和需求规模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上五种因素均对能源消费和碳减排减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贸易隐含碳以及增长与能源关系相关研究,推导投入产出模型以及计算CO_2排放强度矩阵,测算中国24个工业行业国内CO_2排放和出口贸易CO_2排放,证实部分行业属于高排放和高能耗行业,而且部分行业出口贸易国内碳排放比重较高;基于测算结果选择中国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比重较高的11个行业,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个体固定效应检验,结果证实这些行业能源消耗与产出长期稳定关系和较大的弹性系数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强调排放消费者负责制的排放责任认定原则,强化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较高行业的产业结构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技术进步与结构转型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在显著增加城市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的同时也降低了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在推动绿色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其原因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能源回弹效应超过了绿色技术效率改善的节能效应。数字经济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电力消耗,但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其中,制造业结构转型具有减排效应,而农业和服务业由于产业结构低端化,其转型导致节能减排效果并不理想。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政府绿色数字化治理环境能够强化数字经济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双碳”目标下城市经济数字化转型及节能减排行动方略的制定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构建了1987~2006年的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并以此为基础测算了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S0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期间出口含能量和出口含硫量增长迅速,且增速快于相应的进口含污量增速,同时能源和SO2的贸易条件也明显恶化.而出口含能量和出口含硫量之所以快速上升,这主要是出口规模迅速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不过技术变动有效地抑制了上述规模效应.此外,结构效应很小,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结构变化对能耗和SO2排放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的最新数据测算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变化情况,并利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对其变化的动因进行分析,所得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从2000年的29082.3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1年的85178.1万吨标准煤,在12年间增长了约2.93倍,年均增长率为13.75%;中国出口内涵能源变化规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特征,其所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先上升再下降,整体上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趋势;中间品结构、出口结构以及外贸出口商品数量促进了中国出口商品内涵能源的增长,能源效率提高有效抑制了出口商品内涵能源的过快增长;在未来"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将保持温和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测算是研究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关键问题。本文从隐含碳的角度来分析江苏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探讨了江苏应该如何在全球化中更好地平衡能源环境压力与发展利益的问题,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江苏隐含碳出口变化趋势、进口变化趋势、净出口变化趋势、总能量流动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的隐含碳进出口呈波动状态,在综合考虑隐含碳和进出口能源产品的情况下,隐含碳进口量无论用本身能耗系数计算还是用进口来源国国内单位GDP能耗计算,都是能量净流入地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建立中国能源-经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23个非能源行业和4个能源行业的能源密集度系数和污染密集度系数,结合2002~2006年中国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统计数据,测算了在此期间由出口贸易引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日渐增长的同时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世界能源耗用和CO2、大气污染物质排放转移,对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30省份的生产者责任以及消费者责任CO2排放量;各个省份的净碳转移量以及进出口隐含碳排放;测算省间的碳转出量,计算8大区域的净碳转移量,并分析了碳转移的方向。研究方法:借助投入产出表,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CO2排放量以及省间的碳转移量。研究发现:两种责任测算的CO2排放量差别较大;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的净碳转出量最大,内蒙古、山西、河北、新疆、贵州的净碳转入量最大;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净碳转出量最大,西北地区的净碳转入量最大。研究创新:用投入产出表结合能源平衡表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直接CO2排放量;研究了省间的碳转移。研究价值:对中国的碳减排具有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1995~2009年22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及其就业效应,并利用结构分解法(SDA)分析了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2000~2009年增加值出口对各行业总就业的边际拉动量均趋于下降,但对大部分行业总就业的拉动量趋于增加。从分技能来看,增加值出口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中等技能劳动力次之,高技能劳动力最小。尽管增加值出口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呈现强劲的上升态势。进一步考察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发现,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规模扩张是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劳动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是抑制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30省份的生产者责任以及消费者责任CO2排放量;各个省份的净碳转移量以及进出口隐含碳排放;测算省间的碳转出量,计算8大区域的净碳转移量,并分析了碳转移的方向。研究方法:借助投入产出表,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CO2排放量以及省间的碳转移量。研究发现:两种责任测算的CO2排放量差别较大;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的净碳转出量最大,内蒙古、山西、河北、新疆、贵州的净碳转入量最大;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净碳转出量最大,西北地区的净碳转入量最大。研究创新:用投入产出表结合能源平衡表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直接CO2排放量;研究了省间的碳转移。研究价值:对中国的碳减排具有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1985-2006年中国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利用人均能源终端消费量、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国地区能源利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基于FGLS估计方法和Swamy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对四大直辖市能源利用状况的扩张趋势以及能源利用水平的差异进行了测度,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考虑能源与排放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并分解中国36个工业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分析了工业节能减排的转型特征。以此为基础,采用面板技术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非对称影响。结果显示,工业能耗与排放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高能耗与高排放强度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最大,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次之;能源消费结构对减排具有重要影响,在减排政策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标:探究外资银行进入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变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异质性企业和新增长理论,将企业异质性和新熊彼特模型有机整合到统一框架中提出命题,根据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通过外资银行进入这一外生冲击对银行业开放后的制造业企业“加成率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上外资银行进入后,进入区域内企业平均加成率显著增加。行业层面异质性渠道检验表明,行业与技术前沿差距越小、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与银行业投入产出关联度越大,外资银行进入“加成率效应”越大。分所有制类型的结果显示,民营和外资企业的正向效应更为显著,且大型民营企业的正向效应值最大。分地区和要素密集度的结果显示,东部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正向“加成率效应”较大。研究创新:首次从企业盈利水平视角出发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下游制造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价值:证实金融业开放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市场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