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熠华 《企业经济》2002,(10):131-132
一、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劣势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盈利能力差,整体实力弱.从国际大银行的情况来看,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25%,平均不良资产率为3.27%,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8%,不良资产率高达20%多.更为严重的是,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财务指标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资本不足削弱了银行消化贷款损失的能力和偿付能力,严重制约着抗风险能力和扩张能力,甚至有可能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防范银行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入WTO后,将不良贷款比率在五年的过渡期内降至《巴塞尔协议》要求的监管范围以内,首当其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李绍美 《企业经济》2002,(8):138-140
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困绕和束缚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和金融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为了化解不良贷款,减轻国有商业银行面对金融全球化和"入世"带来的压力与冲击,近年来国家给予了核销、剥离和债转股等一系列宏观政策,中央银行加大了资产质量监管,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通过各种手段化解不良资产,防避信贷风险,不良贷款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新增贷款质量普遍提高.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较年初下降了3.81百分点.但是,部分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增无减,居高不下,余额、比例"双升",化解难度加大,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风险加速暴露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等形势,作为我国金融核心力量的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确保资产质量基本稳定和风险可控,多措并举遏制不良贷款反弹势头,整合优质资产,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时下理论与实务界关注与探讨的焦点。本文主要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X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及信贷资产质量为重点展开研究,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个案研究奉献了一份具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形势严峻.面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与实力的强势竞争以及外资银行先进管理与雄厚资本的虎视眈眈,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不及时有效化解必将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从上表可以分析到,较之其他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虽然近两年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过程中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注资协助等手段加大力度对于不良贷款的消化清减工作,但是截至06年年底后三类贷款还是有9.22%,距离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3-4%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信贷资产质量低劣,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搞好信贷资产质量审计调查,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当今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据我们对工商银行某分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审计调查,发现该分行199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719997万元,占年末贷款总额1037568万元的69.4%。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地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正常经营和发展。究其成因,既有银行自身原因,也有企业方面原因,还有政府干预和法规不配套原因。一、形成信贷资产不良的主要原因(一)政府干预的…  相似文献   

8.
申庆元  高扬 《价值工程》2019,38(31):70-72
文章以小微企业为研究主体,以三家银行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形式统计分析出三家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现状及成因,对比分析三家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风控制度、风险防范措施,最后提出提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风险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亚洲金融危机还在不断蔓延和深化,全球经济金融仍然潜伏动荡的条件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高额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它影响了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难以为继,甚至会发生支付问题。因此,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特别是存量不良贷款已成为解决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0.
《河北审计》2002,(5):24-25
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一司司长唐双宁日前撰文指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不良贷款率15%的目标具有现实可能性。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帮助四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政策措施。经国务院批准,正在进行四行贷款企业表外欠息减免工作同回收不良贷款挂钩的试点,正在积极研究解决四行的特定贷  相似文献   

11.
作为银行主要经营要素的信贷资产,对产生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不良贷款的存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化解不良贷款已忧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1999年开始,我国先后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在此过程中,以物抵贷收回贷款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清收不良贷款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以物抵贷,是指商业银行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法以货币资金履行债务,银行为保全贷款而以债务人、保证人或第三人的财产抵偿贷款本息,最终以变现所得收回贷款本息的行为.而抵贷资产则是银行以物抵贷受偿并依法取得产权或处分权的财产.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收取的抵贷资产已近1000亿元,其余额还有不断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3.
张如梅 《福建财会》2001,(10):30-31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监控方面仍存在缺陷,以致许多信贷资金流向低效率的企业,迅速攀升的不良贷款让银行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韦春华 《企业经济》2004,(10):139-140
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自由化浪潮积累了许多问题,而直接损害银行稳健与安全导致银行危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则是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在我国,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贷款。正确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和成因,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将产生重大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成为衡量财务状况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反映银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准确程度受不良贷款结构和漏划不良贷款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扭曲对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评价、掩盖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影响银行利润的合理使用以及降低银行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化解不良资产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79 925亿元,按照"一逾两呆"计算的不良贷款余额达17 054亿元,不良率为21.36%,比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高出19.14%和16.60%.按五级风险资产分类,不良率更高达24.1%.大量存在的不良资产已经严重地威胁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开始向金融从业者发出日益强烈的挑战,同时对宏观金融调控效率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02年底,按五级分类口径,建行不良贷款率15.36%,比年初下降3.99个百分点;中银集团不良资产率22.37%.比2001年末下降5.14个百分点;工行不良贷款率25.52%,比年初下降4.26个百分点。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尽管如此,去年农行不良贷款占比在连续两年下降的基础上再降4.72个百分点,三年下降十几个百分点。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趋于下降,但上述数据足以表明中国的不良贷款比率还是十分严重,我们应该借鉴世界上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数字     
《英才》2009,(10):20-20
5181.3亿元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181.3亿元,不良贷款率1.77%.  相似文献   

19.
文摘月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说——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被夸大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日前指出,中国正在按照国际通用规则加快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将努力在两年之内把不良资产比例降至国际上一般中等水平。戴相龙说,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比较高,但是多年来这一问题明显被外界扩大了。很多人把帐面上的不良贷款和实际上收不回来的坏帐混为一谈,而将中国银行界的不良贷款都算作坏帐。他透露,据1997年的最新调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真正难以收回的比例大约为6%至7%。  相似文献   

20.
贾英姿 《会计之友》2007,(10X):92-92
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形势严峻。面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与实力的强势竞争以及外资银行先进管理与雄厚资本的虎视眈眈.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不及时有效化解必将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