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引言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关注,从狭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从广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安排,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等。发展至今,公司治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可以归纳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三大理论是公司治理实践的基石。本文偏向于采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行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Freeman在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组织和个人”。  相似文献   

2.
一、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涵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以处理好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为主线,是用以支配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由一系列契约组成,它界定了权利、利益和风险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关注,从狭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从广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安排,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  相似文献   

4.
公司理财的新标准——利益相关者满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公司是多元契约关系的总和,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既是公司理财的任务、过程,也是公司理财要追求的结果。我本文提出从资本增值标准、信用标准、客户标准、社会标准、员工福利标准等方面考虑设计各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理财标准。本文认为足够的现金流量是实现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前提。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利益相关者满意的主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逻辑上陷入了西方经典企业理论的团队道德风险。而在股东利益至上的逻辑下,相机治理在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并不能有效“相机”,从而难以保证各类利益团体控制权行使的效率。本文认为能使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有效的比较变量是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价值及其积累,资产价值比例的改变将会通过引发谈判来缔造新的治理结构,应由资产价值比例最大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决策、激励和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非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监督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张汝晶 《电子财会》2009,(12):12-16,58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大多是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的弊端随着现代公司社会性的逐步增强而日渐显现出来。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是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倡导利益相关共同治理。本文将从分析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人手,引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必然性.进而讨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公司理财标准,不仅表现为一定的公司经营成果和一定的财务状况,更重要的是让公司利益相关者满意。本文从资本增值标准等方面考虑设计各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理财标准,认为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利益相关者满意的主要制度。  相似文献   

8.
利益相关者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则进一步发展,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均得到了拓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利益相关者治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得到了修正和补充.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实践在德日治理模式的国家中早已体现,比如,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股东与职工的合作精神,这决定了其目标不仅仅是股东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把利益相关者区分为“初级利益相关者”和“次级利益相关者”,并解释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随机索取权”和“随机控制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利益相关者关系契约网络化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模型;最后文章认为,公司的共同治理是利益相关者关于公司所有权结构最优配置的契约集合,它是由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和边缘治理结构有机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10.
解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治理效率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逻辑上陷入了西方经典企业理论的团队道德风险.而在股东利益至上的逻辑下,相机治理在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并不能有效"相机",从而难以保证各类利益团体控制权行使的效率.本文认为能使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有效的比较变量是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价值及其积累,资产价值比例的改变将会通过引发谈判来缔造新的治理结构,应由资产价值比例最大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决策、激励和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非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监督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公司外部治理风险是公司治理风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生产要素市场、债权人市场、控制权市场、信用中介市场、融资市场、社区环境以及包含社会道德规范在内的与公司治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等评价指标来分析公司外部治理风险,能够使公司决策层了解公司外部治理的风险来源,及时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处理以降低公司外部治理风险,确保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  相似文献   

12.
环境规制会影响企业经营和银行对企业的风险评价,进而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本文以我国A股2012~2017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强度对重污染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这种影响效应在小规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通过流动性风险路径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相关文献,对企业加强债务融资管理与政府实施环保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权 《价值工程》2010,29(13):61-62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通过财务分析对公司治理作出评价。本文通过探讨公司治理与财务分析的相关性,提出基于公司治理优化财务分析体系,使财务分析体系能更好的反映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4.
张亚欧 《价值工程》2011,30(15):139-140
如何融资是众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由于利润丰厚,使得很多开发商主观认为能融资成功就代表有利可图。但现实中,近年来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并不是融到资就一定能获得利润。因此,在融资可行性的前提下,兼顾合理的融资成本和适当的融资风险是整个开发项目成功运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重点从融资管理角度对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进行分析,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确保融资成功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10—2013年相关数据,考察公司管理层权力与公司融资结构及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结果显示:公司的管理层结构及高管层权力是公司融资政策选择和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因,公司管理层权力越大,管理层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越多,公司管理层权力与短期借款结构正相关。在债务约束效应下,管理层可能会出于个人任期和控制权私利的原因做出影响公司融资决策的行为,在公司银行信贷融资中表现为银行信贷融资规模与公司管理层权力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管理层权力越大,公司配置的银行信贷资源越少;同时,公司管理层权力中结构权力与所有者权力对公司信贷决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逸文 《价值工程》2010,29(12):4-6
本文主要归纳和采用了金融与财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对"融资理论"的认识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基础上探讨联想集团的融资结构、长期融资模式方面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融资方式及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目的是希望促进现代企业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的优化,提升企业自身效率,巩固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管理及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啄序理论”的资本成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财务理论认为,由于风险和税收的原因,债权资本成本远远低于股权资本。因此,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筹资应优先考虑债权资本。但实践中却存在着“悖论”现象:基于实证研究的“啄序理论”,留存收益排在债权筹资顺序之前。而这种“悖论”现象完全可以从资本成本的角度得到合理的阐释,是企业理财实践中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管理审计是一项基于受托管理责任关系的独立、客观的证实行为,具有检查、评价、鉴证及建设的职能。公司治理是关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本文认为,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是保证现代企业有效运营的基础和条件,而健全的公司治理又离不开管理审计的评价和约束机制。研究并实施管理审计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晓东 《价值工程》2007,26(4):150-152
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与设置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相当辣手的问题,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融资体制,决定了不同的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通过比较美、日、德企业融资模式与融资结构的特点,揭示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资本市场的关系,以便为中国企业融资模式与融资结构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a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integrates sustainability into corporate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The case study focuses on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nuclear power generators and describes the corporate capt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ts strategic efforts to promote a growth strategy. The paper shows how corporate strategies to address sustainability concerns involve managi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enabling the corporation to sustain its economic growth strategy. Three types of stakeholder management strategy are identified: reinforcement strategies for supportive stakeholders, containment strategies for obstructive stakeholders and stabilization strategies for passive stakeholders. The paper argues that, despite clai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uclear industr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business as usual’ approach and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merely reframed as sustainable growth.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