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色小镇是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和区域经济孕育的新产物.选取杭州市67个特色小镇为研究样本,探究特色小镇的分布格局、类型划分及其影响因素,提炼出四大类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模式,为其他创新城市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市域特色小镇为"圈层放射"状分布,中心城区呈"双核心"分布.②数字经济类、高端装备制造类和金融类空间分布较为集聚,而旅游类、健康类和文化创意类空间分布分散.③将特色小镇划分为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特色小镇具有不同的空间布局倾向.都市社区型呈现都市核心的强集聚特征,创新创业型表现为都市边缘环状圈层集聚特征,区域集聚型呈现出多点园区分布特征,创意旅游型则是相对均衡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④不同因素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创意旅游型特色小镇受自身生态或文化资源禀赋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特色小镇正是结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综合体。构建核心城市和特色小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以产业为核心、以特色产业集聚为发展模式,依托都市圈的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其特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特色小镇作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所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将带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并与核心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特色小镇正是结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综合体。构建核心城市和特色小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以产业为核心、以特色产业集聚为发展模式,依托都市圈的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其特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特色小镇作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所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将带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并与核心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生态、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上海市为例,运用最小邻近距离分析方法时研究区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结合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需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各街道居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定序变量相关分析和因子空间叠置分析两种方法定量测度了研究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可达性水平总体上较高,超过半数的居住区出行不足1000 m即可到达一个公园,超过70%的街道可达性水平较好;(2)在街道水平上研究区公园空间布局总体上比较公平、较为合理,可这性水平与需求指数呈显著相关,很高或高需求的街道70%左右均具有很好或好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5.
黄天蔚  商渝 《企业经济》2013,(1):139-142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是基于对空间单元属性值聚集程度的度量,探讨区域内变量分布的规律性,其原理可用于分析空间格局聚集或分散状态、协调空间格局内主体间的平衡关系。本文首次将此计量方法用于研究省级区域内的工业发展评价分析,创新性地通过定量分析确定了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功能区域划分体系,阐述了工业集群功能区域划分及其与空间自相关性的联系,最后针对性提出各工业集群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强调通过发挥本地优势及周边集群效应,实现湖北省工业产业整体协调、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国级17项特色小镇专项政策与省级91项特色小镇专项政策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1)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文本,以落实工作举措为主要内容的"专项通知"占比最高,以指导原则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意见"次之,其他类型的文本极少,缺乏法律法规文本。(2)国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由"认清现状问题—明确重要意义—强化指导思想—提供基本保障—实现创建目标"的整体结构所组成。(3)省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由超越型、有所增添型、拆分—整合型、基本吻合型和缺失型五大类型组成,特色小镇专项政策从国家层面向省级层面的整体传递效果较优但再创造性明显不足。(4)影响关系的五种形式,反映出政策"由上至下"的强约束和"由下而上"的能动性。研究不仅能够为同类政策研究提供理论补充,还为规范特色小镇的政策制订提供参考,进一步丰富城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和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运用空间交易费用和产权配置相关理论,构建特色小镇多元协同空间组织模式;以杭州市"互联网+"特色小镇为例,应用多元协同空间组织模式来分析特色小镇,得出特色小镇在降低空间交易费用等方面较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效果,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特色小镇这种发展模式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为城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及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地级及以上城市影响腹地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结节性"和"空间交通可达性"两个方面改进场强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计算城市结节性指数,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测算空间可达性,借助k阶数据场模型并遵循场强取大原则,综合测度分析了1991年和2010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影响腹地范围及空间演变特征。测度结果表明,1991-2010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246.98分钟缩短为2010年的193.43分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中小城市不同程度地扩展了自身的影响腹地,而大城市的腹地则有所收缩;城市腹地的偏移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态势,空间形态总体趋于规则和紧凑。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密度表面、空间聚类、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探讨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对我国360个拟建生态城市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表明,从时间维度上讲,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空间展布经历了一个由离散——聚集——离散的倒U型演化过程;从空间维度上看,我国拟建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显示出较强的地域分异特征和聚集现象;从分布密度上讲,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驱动机理的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城市经济状况是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对于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0.
吴琳  余建忠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3):中插32-中插39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发展趋势已从单一关注村落本体,转变为区域尺度及村落群体的视角.浙江传统村落的内涵与范围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以及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分为五大文化地理分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集聚)型,从空间集聚、山水关联、道路关联、城市关联进行多维度空间分析,评估传统村落空间影响力;通过自然文化资源、特色路径与特征线路的要素整合,传统村落分为优先、重点、一般保护利用型;落实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保护开发要求,构建全省“四级十五片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并进行保护利用要素引导与管控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便宜、快速、方便的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长时间、长距离通勤、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并存是目前中国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职住失衡)被认为是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就业可达性方法来测度城市居民的居住与就业(职住)空间关系,并以广州为例,揭示公共交通系统网络下,中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的特征和差异,以为城市公共住房、公共交通、产业等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基于广州案例有两个发现:第一,低可达性人数多于高可达性人数。其中,低可达性"蓝领"较"粉领"多,且其主要居住在非中心城区;而居住在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粉领"人数较"蓝领"多。第二,与国外大城市相似,居住在中心城区能给广州中低收入人群带来一定的就业可达性优势。不同点在于,居住在广州非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蓝领"人数多于居住在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蓝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城市的职住分离导致居民就业可达性失衡。为了弥补以往居民就业可达性与个体收入因果关系研究的不足,使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2013年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数据,在控制了居住自选择条件下,研究上海都市区以街道为空间尺度的居民就业可达性分布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上海都市区存在明显职住空间错位现象,就业可达性指数呈环状分布,郊区存在就业次中心;②就业可达性与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位决定收入的证据。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未来政策可以从提高居住区位的就业可达性着手。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6,(4):183-184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工作对于嘉兴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就是充分利用特色小镇的优惠政策,打造若干承载新兴产业发展新载体、新平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建设若干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区块,推动嘉兴生态化和时尚化发展。本文就嘉兴市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培育特色小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郑童  吕斌  张纯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0):115-123
以北京以及丰台区的适龄流动儿童分布和公立小学分布数据为例,采取社会地理学空间匹配的分析方法来测度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空间不均衡性。结果显示,无论在市域、城区还是街道尺度,流动儿童就学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空间不均衡现象都存在。据此,建议在学区划定时不仅要考虑常住户籍家庭儿童的数量,也要考虑校区吸引流动儿童的数量,并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乡结合地带,应尽量增设新的教育设施;或在现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借助集体通勤方式提高这些教育设施的可达性,使更多的流动儿童得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6.
特色小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探索,致力于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社区。伴随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及新产业、新群体的涌入,原住民邻里关系发生转型,交往空间渐趋衰退,交往需求冲突显现,不利于未来社区和谐邻里场景的构建。以杭州市梦想小镇创业大街作为主要研究区域,以原住民邻里交往行为作为切入点,分析其邻里交往空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对大街内部邻里交往空间的改进建议,改善原住民邻里交往缺失的现象,为特色小镇邻里交往空间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艳 《价值工程》2019,38(25):134-135
西安市为了实现"追赶超越"和"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战略目标,近两年大力开展各类型特色小镇建设,这进一步促进西安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统筹城乡发展。本文基于当前西安市教育科技型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推进西安市建设教育科技型特色小镇的几点建议,包括找准特色定位;聚集特色产业;尊重市场运作方式;营造投资环境;强化考核等。  相似文献   

18.
新乡市普通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新乡市2007—2008年普通住宅商品房的交易均价资料,借助arcgis9.2软件技术平台,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新乡市普通住宅房价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得到新乡市普通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图和三维模型图,并通过计算Moran′I值对新乡住宅价格空间分布进行了自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乡市房价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区位条件、交通可达性和城市规划指向性是影响住宅价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项斌强  吴流坚 《价值工程》2021,40(14):101-104
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网络分析法在可达性分布上失真的问题,本文从公园绿地可达性角度出发,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传统网络分析的基础上融入引力评价模型,得出广州市花都区公园绿地在步行整体可达性水平上表现出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三级城市绿地在绿地面积、服务人口数和距离其他镇(街)的距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这些公园大部分集聚于新华街道、花城街道和秀全街道.②花都区城市公园绿地总体可达性分布不均匀,主要呈现为从由中心区而外的逐渐降低的放射状空间分布格局.具体表现为新华街道、秀全街道、花城街道和新雅街道等行政、经济功能区的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能一小时内步行到达公园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而周围区域受限于交通网络、辖区人口、公园规模等因素,可达性水平相对较低,其中炭步镇和赤泥镇,0级可达性区域面积占比70%以上,辖区公园服务水平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20.
项斌强  吴流坚 《价值工程》2021,40(14):101-104
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网络分析法在可达性分布上失真的问题,本文从公园绿地可达性角度出发,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传统网络分析的基础上融入引力评价模型,得出广州市花都区公园绿地在步行整体可达性水平上表现出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三级城市绿地在绿地面积、服务人口数和距离其他镇(街)的距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这些公园大部分集聚于新华街道、花城街道和秀全街道.②花都区城市公园绿地总体可达性分布不均匀,主要呈现为从由中心区而外的逐渐降低的放射状空间分布格局.具体表现为新华街道、秀全街道、花城街道和新雅街道等行政、经济功能区的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能一小时内步行到达公园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而周围区域受限于交通网络、辖区人口、公园规模等因素,可达性水平相对较低,其中炭步镇和赤泥镇,0级可达性区域面积占比70%以上,辖区公园服务水平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