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大股东治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控制权私人收益为切入点,对大股东治理和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股东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在逐年减小。建议应完善大股东治理机制,降低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2.
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严重地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通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找到一条减少控制权私人收益、降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程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控制权私人收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并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随着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壮大,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是否会减少控制权私有收益。实证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并没有对控制权私有收益产生显著影响,验证了机构投资者的无效监督假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中,控制权收益一直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课题.在现有文献中,由于把控制权收益的看成对中小股东的侵害,造成了控制权收益与中小股东法律保护、控制权收益的可持续性实现以及市场均衡之间都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控制权收益对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存在控制权收益的情况下,公司对不同的融资方式存在偏好,当控制权收益大干取得此收益的成本时,公司偏好外部融资,且在股东的监督弱于债权人的监督下,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公司目前的控制权结构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公司治理特征及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引出对股权结构的分析,研究股权集中度、国家持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外资股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以公司规模变量、协议转让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目标公司是否拥有配股资格为控制变量相应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要降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私有收益,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第一大股东形成制约作用;二是积极引入法人股、外资股,增加社会公众股,降低国有股东持股比例,改善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控制权私有收益为切入点,沿着所有权集中和大股东出现的原因,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现途径和度量方法等相关研究,大股东控制对控制权配置、公司财务决策等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思路展开文献回顾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控制权私有收益测量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攫取私有收益的行为往往会给上市公司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效果,而且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研究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对于改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控制权私有收益测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提出了该课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秉祥  李娟 《会计之友》2013,(1):109-112
为了探讨我国转型期公司治理机制下股东控制权收益和经理管理防御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影响,文章以2006—2011年我国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和增发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综合考虑外部宏观环境、公司基本特征和经理人自身特征三个方面,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控制权收益动机和管理防御动机对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反映股东控制权收益的Z指数、每股净资产和每股股东自由现金流量与反映经理管理防御的现金股利支付率、每股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和管理防御指数六个变量分别与是否发行可转债呈显著正相关,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管理费用与是否发行可转债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做出计量,并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其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董事会控制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股权制衡度对"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比例越大,且董事长由大股东单位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以2011—2018年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ESG表现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企业内部监管会放大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的负向效应,外部金融监管则弱化了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抑制效应、放大效应和弱化效应在环境、社会责任方面体现较为明显,而在公司治理方面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ESG表现以及环境、社会责任能通过融资约束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融资约束在公司治理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中不具有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ESG表现以及环境、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研发能力较强企业中较为显著,而公司治理在非国有企业和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中表现出正向的金融化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ESG表现影响企业金融化的理论机制,为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体系、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风险管理在动态中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促使企业内生出减少财务舞弊以及公司治理失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本文引入了风险管理审计制度。这种制度通过评价、鉴证、咨询和报告来促使企业形成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公司治理循环,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声誉视角,探讨了非正式制度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通过选取2012年至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就企业声誉与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声誉抑制而非庇护了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即企业声誉越高,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越少,隐藏程度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未持股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企业声誉对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把企业声誉和内部控制缺陷隐藏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既证实了企业声誉具有治理的功能,又拓宽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基础上,把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环境申,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在公司治理下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机制。从实践上看,那些出现内部控制乏力或失控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失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治理。有效内部控制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09至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通过监督管理层和约束控股股东影响了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企业,在信息环境和法律环境较差的企业中,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对财务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结论不仅验证了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还发现了中小股东积极主义与外部环境的替代效应,为鼓励中小股东参与决策、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企业治理和家族治理之间的冲突。以血缘和信任为纽带的家族情感与以法律和经济契约为纽带的现代公司理性本身就存在冲突。在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层面,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民营企业家就必须设计和探索出一条既能保障家族权益、又能实现企业有效管控的健康发展的公司治理路径。民营企业的家族商业表现同家族和睦与家族冲突息息相关。代民营企业公司治理需要在经济理性与家族情感、文化传统与现行法律、专业化运营与家族控股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民营企业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上进行设计和把握,从而找到家族冲突的解决路径。通过规范化与专业化的公司治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是不完备的;所有权安排是重要的。公司治理则更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股份制改革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治理改革则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我国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激励问题和经营者选择问题;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均衡问题;要使经理的补偿收入同公司经营业绩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COSO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这是继1992年其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后的又一个飞跃性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本文从公司治理内涵入手,以广义公司治理所基于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分析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考察内部控制演变过程与公司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COSO的最新研究成果ERM这一广义的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ERM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实施有效公司管理,实现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9.
王晋萍  刘跃 《价值工程》2004,23(5):121-123
本文提出了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信息化对现代企业以及治理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独立董事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从信息化角度说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独立董事是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中信息不对称的有效环节。并且对于现有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提出建议用以完善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体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研究推崇英美模式,而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中国企业开始反思英美模式的不足,并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司治理研究的进程,然后比较说明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劣,最后指出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中国公司治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