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八大后,农民工发展将进入市民平权阶段。农民工市民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高度必要性、迫切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要的各方面条件已经齐备。未来,要按照"明确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保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廷  张宇 《中外企业家》2012,(1):160-161
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变是中国城市化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为中国城市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付出与回报却是不相称的,严重挫伤了农民工的积极性.由于来自制度、政策和观念等多方面的障碍,尤其是政策上的障碍.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向市民转变的过程,这既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发展,也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及各个方面的发展鉴于此,王要分析了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政策上存在的障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由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亟待解决。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使农民工市民化及早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贾磊 《企业导报》2011,(7):43-44
本文通过AGIL理论,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是地方政府和农民工缺乏互惠性所致,基于农民工市民身份,履行政府应该承担的义务,将农民工问题看作是市民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僵持是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的现实根源。城市门槛要求农民工在完成向市民的蜕变以前具备较完备的内外部要件。基于系统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市民化实现要件进行了宏微观考察,为理解市民化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视野,从而为市民化政策设计找到路径和方向。经济发展阶段的持续演进、城乡公共服务体制的包容特征、人力资本积累的整体跃升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宏观结构性要件;职业和市场优势、公民身份待遇和城市安居型住房是其市民化的微观结构性要件。要提升农民工市民化工程的整体绩效,应从政府责任定位、瞄准优先推进群体与领域、重建城乡福利分配体系、实施市民化梯度转移等路径上进行战略因应。  相似文献   

6.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有三个方面,即市民化、回流与返乡创业、改善农民工待遇和生存状况,其中只有市民化才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面临制度障碍、资金障碍、素质障碍、观念障碍等困难,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不仅需要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市民化成本的合理分摊,还需要城乡二元制度藩篱的逐步消除和良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使农民工获得城镇居民的身份和平等权利,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并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工三个主体三阶段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与个人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博弈均衡解是不同的,博弈均衡(阻碍,阻碍,不成为市民)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工三个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根本原因却是财政分权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严重不对等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9.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生计,并最终留在城市成为市民是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中国加速城市化的今天,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推动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那么,新生代农民工若不能顺利的市民化,将会对社会造成一些潜在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阙如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怀抱着扎根城市的梦想,但是这种梦想却因为高房价、低收入以及政策限制等因素所引致的住房保障不足而可能成为一种奢望。在一定意义上,农民工住房保障的不足已经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瓶颈"。故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保障其基本居住权利,已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着力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以及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多渠道的住房服务等,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4):78-82,98
苏南地区在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构建方面,目前已经迈出坚实一步,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与农民工市民化本身内涵要求相比,仍凸现诸多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了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进一步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2.
推进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不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现状、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措施,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系列权力保障、公共产品享受与城市社会经济适应的实现过程,既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了需要加大投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困难。因此,就需要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来度量政府的相关投入。论文在比较农民工市民化与人口城市化、分析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模型,并根据农民工的聚集地与细分特征分地区、分类型地测算了东部沿海地区第一代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内陆地区第一代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4.
新型的城镇化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把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并且,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市民化问题,将成为影响农民市民化最终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市民化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市民化攻坚战是要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15年内使得近两亿已经和将要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基本上成为市民;其必要性在于,这是新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基本实现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和优化城乡结构的主要任务、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促进城镇发展和稳定的有益途径,是农民工市民化更有效的战略措施,也有助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扩大内需;其可能性在于,无论从资金筹集方面来看,还是从制度改革创新方面来看,都基本具备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条件;其主要战略措施包括,由党和国家统一规划部署、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实行市民化和回乡创业就业双管齐下的战略方针,以相关制度改革创新和有效筹集使用相关资金为战略重点等。  相似文献   

16.
明旭 《中国就业》2015,(1):54+65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有序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并召开电视电话会的背景下,12月18日,以"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主题的2014年度湖北就业论坛在武穴市召开。论坛由湖北省政府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省就业促进会主办,武穴市就业促进会协办。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张幼云,湖北省人社厅副厅长  相似文献   

17.
艾茜 《企业导报》2011,(11):18-19
如今,城市化迅速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和更好的市民化能力,但是在市民化进程中仍然面临着制度隔离、社会排斥、市场压力等一系列障碍。文章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能力等现状入手,提出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3,(25):276-278
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农民工全面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河北省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基于石家庄、邯郸、唐山、秦皇岛四地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得出社会保障不全、生活成本高、户籍制度限制和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外在体制因素及其影响,本文认为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体制障碍,并提出破除体制障碍、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进城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强烈的市民化需求却因社会保障的缺失而严重受阻。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缺失的现状及原因、社会保障和市民化需求的迫切性、社会保障与市民化的关联性,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路,推进其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农民工"现象,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其原因是与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步转变为城市市民不同,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分两步走。本文在对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理论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的思路:深刻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长期性;逐步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压力;积极引导农民"兼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