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10例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测评,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癌症患者的抑郁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癌症患者罹患抑郁症的比率为8%,青壮年癌症患者罹患抑郁症的比率为13%,中年癌症患者罹患抑郁症的比率为40%,老年癌症患者罹患抑郁症的比率为13%。青少年和青壮年的癌症患者尽管罹患抑郁症的比率显著低于中年人的癌症患者,但是,在可能罹患抑郁症的比率上,青少年和青壮年的癌症患者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研究还发现,在自杀倾向、抑郁情绪、有罪感等方面,大部分40岁以上的癌症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应根据患者心理困扰的相关因素及原因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本研究对于降低其心理困扰程度,对于患者的临床康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有调查显示,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是58岁,远远低于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69岁,许多政府高官、企业精英都因为透支生命式的奋斗导致英年去世。一项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进行的健康调查显示:北京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次是广东,亚健康人数占73.77%;  相似文献   

3.
有调查显示,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是58岁,远远低于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69岁,许多政府高官、企业精英都因为透支生命式的奋斗导致英年去世。一项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进行的健康调查显示:北京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次是广东,亚健康人数占73.77%;  相似文献   

4.
《厂长经理之友》2012,(2):119-119
我国癌症年新发病例为200万,凶癌症死亡人数为140万,我旧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近年来,很多人每年的体榆就是拍个胸片、验个血、量个血压,却不知道体检也可以加查肿瘤项目。据广州爱康国宾健康检查中心专家介绍,企业组织的年检中除了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会主动加查肿瘤标志物.而大部分员工对肿瘤体检筛查的相关信息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5.
《中外企业文化》2007,(6):I0003-I000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癌症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每年癌症的发病人数约为200万,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140万。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了69%死亡率增长了29.4%。 ◎我国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例数为160万.死亡约130万。平均每死亡5个病人中,就有一人死于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庄文静 《中外管理》2006,(10):113-114
当今,中国精英全球最累。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精英平均年假仅10.9天,低于全球的15.4天及欧盟的21.7天。另有调查,感觉“压力大”的城市排位为:上海67%,深圳64%,广州46%,北京45%。同时,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7.
过渡一代     
之前看过王春光《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一文,作者用四个月的时间,调查了不下300个在巴黎的温州人,重点跟踪观察和访谈其中70人。温州人这类非精英移民,与精英移民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同,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核殇     
切尔诺贝利是人类灾难史最黑暗的一幕。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境内的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发生爆炸,造成27万人罹患癌症,其中9.3万人已死亡的巨大悲剧。这一事故的影响远没有结束,有报告称全球受其影响的人口最终将达到20亿。  相似文献   

9.
1、好好睡觉 诱发睡眠的化学物质,与刺激免疫系统细胞的化学物质是相同的,所以睡不好与不好好睡觉的人,体内的T细胞数目相比较睡眠足够的人要少。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每晚熟睡(睡眠中段最深沉的时间)少于2小时的人,罹患癌症与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比熟睡时间超过4小时的人,要高出30%。  相似文献   

10.
数字会说话     
《中外企业文化》2009,(12):82-82
部分重大疾病概况 卫生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 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癌症发病人数为90万,死亡70万人;20世纪90年代初的发病人数增至160万,死亡130万人。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万-200万,占世界总数的五分之一,死亡人数140万-150万,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国际     
《新远见》2013,(1):24
欧洲吸烟催生大量癌症患者根据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在8个欧洲国家和斯堪地那维亚国家中,每年约有27万人因吸烟被确诊患上癌症。该调查收集了丹麦、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国共44余万名公民的信息。在最初调查的1992~2000年,没有一人患癌症。但在接下来的11年中,不同程度接触烟草的14563人都患上癌症,相当于每10万人中就有270人因吸烟致癌。  相似文献   

12.
孙立平 《新远见》2008,(11):121-128
几年前的时候,我曾经提出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四个可能趋势,即结构定型、精英联盟、寡头统治和赢者通吃。从今天来看,这四个趋势有的要更为明显,有的若隐若现,但这四个趋势对中国未来走向会有根本性的影响。如果我们将中国转型社会中的精英问题放到这样一个基本的背景中去认识,也许可以把握得更为准确一些。  相似文献   

13.
《财会通讯》2005,(7):i014-i015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期刊”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每天吃三份以上的西红柿、绿色花菜、卷心菜这类水果蔬菜,就能够有效地把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减少近一半。  相似文献   

14.
重塑精英     
泛物质化不仅使个人生活迷茫,也使精英文化异化。只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勇于担当和奉献,才真正称得上社会精英。大学生是社会精英之说由来已久,它曾经激励青年学子奋发努力,为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拼搏奉献。九十年前,由北京大学学生始发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就成为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但是到了现在,精英的概念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责任、时代使命……这些精英精髓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村精英逐渐成为农村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农村精英的流动机制是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的精英异向流动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部分精英超越村落视野,回流到乡村;二是指经济精英利用其物质上的成功所塑造的个人魅力和丰富的社会资本而掌控村庄公共权力,继而发展为政治精英.本文把回流到乡村的经济精英简称为回流经济精英.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是精英,且这个群体正面临着"精英症"的挑战,而"精英症"使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处于消解的边缘。本文尝试从社会的评价导向、学校的制度文化、教师的自身选择与坚守三个方面论述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的生成与重构。  相似文献   

17.
"人有病,天知否?"任何不接受制衡、无限生长的东西,最终都会害死其生存的机体,也害死自己。生物体如此,社会也是如此"癌症"是人们闻之色变的一种疾病,所以,很多人都回避提起这个话题。其实,了解一点有关癌症的知识,有利于预防癌症;万一不幸患了癌症(南无阿弥陀佛!笔者唯愿人人健康,无限的时空里永无癌症之类恶疾!),也知道一点正确应对的方法。先说几点常识癌症不传染。其实,虽然癌细胞繁殖、扩散的速度极快,  相似文献   

18.
1977年,在历经十年文革浩劫之后,我国恢复了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至今已31年。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步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并正向”普及化”教育过渡。1977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比例仅为21:1,而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接近30年前报考总数,录取比例约为2:1。30年高考的录取人数从27万上升到了567万,共选拔出了3600万大学生。发端于1999年的普通高校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1%。按照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发展“三段论”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为“精英化教育”,达到15%时进入“大众化阶段”,达N50%则进入“普及化阶段”。由此可见,30年前社会事业百废待兴,教育处于“精英化”时期,各行各业人才奇缺,大学生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期待和依赖。30年后改革大潮波涛汹涌.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各行各业人才济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等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在高速运转的21世纪社会,每个人都像是构造精密的机器,一天到晚不停开动。长时间的高速运转和超负荷的劳动量不断透支我们的精力和健康。在最近一次调查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受访的五万人中亚健康率竟达到了70%。上班族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  相似文献   

20.
《巴蜀质量跟踪》2003,(7):22-23
即使人们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什么大的伤害.可还是有一部份人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常常会莫明其妙地感觉到疲劳、倦怠、消化不良、失眠多梦.甚至贫血、感冒.似乎这些现象都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仿佛是一种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调味品.有它才不会奇怪.几乎每一个在都市中忙于生计、四处奔波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这样的状况对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又说不出什么.那么这到底是病吗?如果不是病又为什么常常出现这样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