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政府预算报告制度不断完善,人民代表监督管理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两会期间,诸多报道政府预算报告太过专业,代表难以理解的问题从预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出发,阐述政府预算的可理解性应该成为预算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心。报告中采用更多的图示并关注不同期间以及不同政府预算报告的可比性、同时提供专业版和简化版也有助于提高预算报告的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预算信息公开面向主体的差异,将我国财政透明度进程分为财政透明1.0、财政透明2.0和财政透明3.0三个时代,其中预算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是推动财政透明度转型的重要原因。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4年和2015年的财政透明度调查,研究发现:各项预算信息公开详尽程度要求不统一、公开范围不明确是造成我国财政透明度整体水平偏低、“四本预算”透明度高低不同的制度性因素。最后,从增加政府财政信息公开供给和保障公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两方面提出提高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内外关于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规范的对象、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前置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问题。提出以透明度为政府会计信息的前置性质量特征,在成本收益的普遍原则下,构建了包括结果透明和过程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结构,将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括为可靠性、全面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比性和易得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入改革,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愈发重要,各方对其信息需求随之提高。目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仍以预算决算为主,外部信息使用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且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及时,影响了信息真实性与预算使用效率。本文在权责发生制背景下,分析了目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现状,提出相应改善策略:增加信息披露丰富度和质量,加强审计监督,降低信息使用者获取成本,提升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透明度和公信力,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公众监督能力和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了在政府会计信息中存在的信息使用者方面、信息披露本身及信息监督机制三方面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制定法律法规、建立政府会计体系、综合运用会计核算、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转变政府和民众观念以及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监督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部利益相关者作出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政府作为管理对外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其公共职能的有效运行是以对外披露的信息质量为基础的。当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是围绕预算资金的执行和组织类别来构建的。  相似文献   

7.
预算既是政府的财务计划和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文件,也是一个将公众意愿和公共资源转化为政府政策行动、促进政策目标实现的强有力工具。好的预算管理关键标志是透明度、政府活动的效率和健全性,其能从弥补法治的不足、改善信息质量、强化财政责任和预防腐败四个方面,对公共利益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一)预算编制手段落后,预算透明度缺乏操作前提政府会计报告系统不健全,总预算会计在集中层次上记录拨款,以拨列支,  相似文献   

8.
一、政府财务报告的涵义和作用 (一)政府财务报告的涵义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相应政府财务信息的主要信息载体,是政府解脱其受托责任的有力依据,也是政府重要的信息沟通制度之一。由于我国目前实行预算会计制度,政府财务信息主要是预算会计信息,政府财务报告也主要以会计报表的形式提供会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入情况说明书等部分。  相似文献   

9.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政府成本会计信息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基于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和政策的目标要求,考虑政府组织绩效和成本之间关系的特殊性,结合多元化绩效评价目标,细分成本计算单元与之对应,全面整合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需求,建立分层交叉的政府成本会计信息体系,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政府成本会计信息体系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一、政府财务报告的涵义和作用(一)政府财务报告的涵义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相应政府财务信息的主要信息载体,是政府解脱其受托责任的有力依据,也是政府重要的信息沟通制度之一。由于我国目前实行预算会计制度,政府财务信息主要是预算会计信息,政府财务报告也主要以  相似文献   

11.
薛枫 《中外企业家》2009,(22):96-96
近年来,打造"阳光财政",实现政府预算公开的呼声日渐高涨,这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对一个国家来说,预算公开一小步,宪政文明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社会对政府会计信息需求 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不同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财务信息需求,他们需要政府披露不同的财务信息,以做出相应的决策.总的来说,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3.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制定并印发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据此建立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对于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监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迈向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一步”。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较好  相似文献   

14.
或有负债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是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政府会计及报告体系未能有效地规范或有负债的信息披露,尤其在政府或有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存在着诸多管理真空。借鉴国际经验,需要从以下方面规范政府或有负债的会计信息披露:依据或有事项的发生可能性、事项性质、能否可靠计量等因素进行分类报告;在负债确认后加以持续关注;结合财务核算能力,对计量方法和报告方式做出具体规定;逐步完善政府会计基础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推进将或有负债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5.
政府会计改革意味着政府要通过财务报告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双轨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既包括收付实现制的预算决算信息,也包括权责发生制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信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完整有效的分析体系。政府财务报告分析是在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建立有效利用财务报告信息的桥梁。因此,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重分类以明确其需求,同时转变现有的预算分析观念,基于政府治理的目标将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分为基础性分析体系和个性化分析体系。基础性分析体系包括政府宏观经济分析、政府部门的绩效分析和社会评价分析,个性化分析包括多元与多维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构建旨在最大限度利用财务报告的原始数据,在宏观层面建立起可以在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在不同时间段之间的信息对比,为各类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和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政府会计研究的重点问题,分析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梳理、解析2001—2016年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可分为2001—2008年和2009—2016年两个阶段,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问题、财政透明度、政府绩效评价、媒体压力以及政府债务信息披露五个方面,提出应重点关注媒体压力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建立政府会计信息资源库。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媒体性质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以及如何使媒体报道属性更加客观化,同时应重点关注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深入,在世界范围内,加强财政透明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我国,随着民主和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在这一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预算会计与国际性规范要求的差距,从而提出我国有必要从政府会计范围、政府会计基础、政府财务报告等方面着手,建立能够充分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透明度高的政府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提升财政透明度为导向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并评价了政府会计财政透明度的国际性规范,分析了我国预算会计与国际性规范要求的差距,从而提出我国有必要以提升财政透明度为导向,从政府会计范围、政府会计基础、政府财务报告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透明度高的政府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政府预算体现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预算信息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审计机关不懈地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及结果的监督,公布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以倒逼机制,推动财政预算细化与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政府预算公开已经成为现代责任政府的必备常识,不仅在发达国家司空见惯,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有相关规定。政府预算公开是指政府预算的依据以及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内容整个过程都必须依法向社会公开。狭义上的预算公开主体是各级政府,公开的对象是各级人大;广义上的预算公开主体不仅仅指各级政府,在我国还包括党务系统等其他国家机构,对象除了人大,甚至涵盖全体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