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也经历了20年,在这20年时间里,日益积累的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逐渐成为最引人注目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困难之一。据国内外专家估计,中国国有银行呆账率在20%~30%之间,总金额在2万亿元左右。专门为处置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成立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  相似文献   

2.
汪启东  石玉科 《经济师》1997,(11):33-33
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现实途径●汪启东石玉科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理顺政府、企业、银行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金融制度,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根本所在。改革十几年来,理论界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探讨。近...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是否需要发展民营银行,开始出现一些纷争。 第一种说法是,国有银行的改革乃金融改革的主战场,而发展民营银行乃属王顾左右而言他。从去年以来,有官员说,现在金融改革,是火都烧上屋顶了,说什么民间金融,岂不是临时挖井?今年还有某“学者型”官员说,四大国有银行尚存在巨额不良资  相似文献   

4.
王胜春 《经济师》1995,(7):19-20
金融改革需要扫除五大障碍王胜春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新的金融体制应该包括: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分离,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统一开放,有序竞...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绝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国有银行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完善其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其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金融控制、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抑制 (自由化 )、金融约束理论所描述的发展路径 ,90年代的中国在处理金融改革、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关系上 ,对金融改革采用了既发展又控制的政策。金融控制为改革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本 ,同时 ,让居民个人参与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市场交易来使风险社会化。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理解为某一阶段经济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处理上的动态性。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的动态组合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特定的结构、交易与绩效。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控制缓和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资金关系 ,并可能减少银行预期不良资产比例 ,在让国有银行继续成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债权人的同时 ,争取到了体制内部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化解风险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监测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FSIC)。基于此,本文研究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商业银行将如何调整影子银行业务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结果表明,当金融压力上升时,相较于国有银行,非国有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差异与两类银行对影子银行这一风险业务的调整有关。当金融压力上升时,国有银行会显著减少影子银行业务,而非国有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会减少。本文提出了国有银行的双重职能这一观点来解释实证研究的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国有银行改革文献的基础上 ,通过多元博弈模型和分析 2 0 0 3年以来中国国有银行在中央—地方—公众—银行博弈中的现实表现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 ,鉴于中国产业、地区差别的客观存在 ,政策性信贷需求不可能消亡 ,在缺乏其他转移支付机制的前提下 ,国有银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第二 ,中国的国有银行具备五个基本性质 :一是四家银行分化为“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 ,由此形成始终被忽视的初始条件 ;二是国有银行是政府和央行的政策传导渠道 ,行政干预成为必然 ;三是低效率是国有银行的天然属性 ;四是国有银行政策性损失与经营性损失具有不可辨别性 ;五是剥离不可能具备一次性特征 ;第三 ,在政策建议上 ,本文认为工农中建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 ,为履行政策性和金融稳定职能 ,工农两行应合并为“中国国民银行” ,保留国有独资 ;而中建两行应单独改制 ,从国有独资到国有控股 ,最后实现市场化商业银行模式。基于以上结论 ,本文提出对改革成本、注资安排和存款保险机制设计等模式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有银行经历了多次改革而未能实现预期的商业化改革目标,甚至在其股份制改革后也很难说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本文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从制度互补视角对此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国有银行改革是在与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12年1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金融工作会议的关注点不在货币政策,而是在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改革。此前的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涉及金融改革,核心则是国有银行改革这条“红线”。现在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议题包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和金融机构的监管、明确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和约束机制等。这使得我国金融改革更增加了复杂陆和不确定陛。  相似文献   

11.
《经济前沿》2008,(2):F0002-F0002
1978年,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变化。改革的洪流催生了深圳特区,深圳的热土孕育出无数奇迹。20年前,深圳发展银行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破土而出。从此,她肩负起探索中国金融改革道路的使命,实践了推动金融改革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2.
日本金融改革的起因及主要内容□中信国际研究所安志达一、前言1997年6月13日,日本大藏省公布了“金融体制改革规划方案”,按照大藏省的这一改革方案,此次金融体制改革将于世纪之交的2001年完成。在这短短的5年期间,日本政府将对金融界的分业限制、银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回顾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在制度供给绝对匮乏的条件下起步,中经七年的准备探索、十年的制度框架构建和四年的调整、充实、深化阶段。改革的主线是从计划金融传向市场金融的制度创新。十十年金融改革推动了金融发展,改变了制度运行环境,启动了制度的要求与供给互动机制;中国金融改革内涵是是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数量扩张向效益提高,制度创新是带全局性的,改革必须能揽全局。发展是永恒主量,改革是历史性任务,开放是制度转型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中国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发展,需要认真研究金融发展的新阶段及其特点,结合“十五”期间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挑战,直面WTO,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提高金融效率,保卫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依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随着这一日期的临近,金融开放所引发的“利益之争”、“国家金融安全”之争已成为舆论的焦点。尽管近期国有银行海内外上市热潮滚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消息频频,但业内外都明显地感受到外资介入中国金融市场的进程开始受到阻碍。中国的金融开放实际上已经度过了改革的突破期,进入到了胶着状态。《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是政府及中资银行保护者态度的一个缩影。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15.
段新华 《经济师》1997,(11):38-38
再谈国有银行商业化●段新华实行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将国有银行建成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商业银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把专业银行真正办成国有商业银行,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国有银行商业化转轨的成败,将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改革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国有银行资产存量盘活难度加大,经营亏损趋于反弹等。这虽然有诸如国有企业等相关环节改革进程迟缓而对国有银行转轨的制约等因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国有银行自身在发展战略、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上还存有缺陷。为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轨,就必须在这三方面的改革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本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1985-2004年中国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可处理横截面相关性Driscoll and Kraay(1998)的方法,对中国金融结构治理经济冲击进而稳定产出的作用进行了考察.得出以下结论:中国金融结构中,非国有银行比重的增大,会减弱通胀冲击,但同时也会放大贸易冲击;中国金融改革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非国有银行的比重,因此贸易冲击的放大将可能成为金融改革的代价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讨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人们认识的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不断校正和明确。其内容涉及股权分置改革、未来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体系为主导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国有银行海外上市、汇率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众多学者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持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争论也比较激烈。由此,本文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各种讨论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商周刊》2013,(6):20-20
金融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理清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才是推动改革的关键。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中国金融改革的两大方向应该遵循“自下而上”和“由内而外”,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当中,我亲历亲为的感受是我们把企业改革放在前面,把金融改革放在后面,这是大的金融改革路线选择,现在看是非常正确的。银行国家持股比例高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一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倒闭了,这虽然是1 5年前的事,但是对我们今天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发展中小银行仍然有很多教训和启示。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攀升。2000年左右,国际上权威人士评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已经是技术性破产了,当时成立了四大国有资产公司,从国有银行剥离了4万亿的不良资产,我们用了5年时间,把地方的金融风险处理了,但是没有彻底清理干净。我们保护了存款人利益,把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了,为股份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