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原则,它的理论基础是公民享有环境权。本文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出发,对公众参与进行全面的阐述,并借鉴国外环境立法中的有效制度,时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并主张以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为中心,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明确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众参与。通过长沙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长沙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水平及其他省市乃至国家"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梁文莉 《经济师》2005,(10):78-79
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文章分析了该原则的内涵与法律基础,总结各国及国际法律文件对其的规定情况,指出公众参与原则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提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竺效 《环境经济》2011,(12):22-31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包括: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参与环境行政许可听证、参与行政立法听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通过对公众参与方式及其法律保障机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笔者以为,环境保护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程度最高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十分必要.借鉴国外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经验,发现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存在许多不足,建议改进相关法律制度,希望完善我国在此领域的立法,推进政府的管理,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6.
杨采芹 《经济师》2008,(1):63-64
文章从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入手,全面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并从前提、支撑、经验保证等几个方面对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途径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竺效 《环境经济》2013,(5):42-4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由一国的最主要环境立法予以确认,也已成为环境立法技术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自1973年便"自主"产生了可与当代西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概念相媲美的"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的政策口号。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现已失效)第4条在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上述思想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该试行法第8条还曾进一步规定:"公民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权监督、检举和控告。被检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2015,(1):27
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公众参与一章,却未给公众和公众参与下定义。这就使得部门和地方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立法过程中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界定公众参与的概念、范围和形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指出,这个难题,可以采取总与分相结合的规定方式处理。在总则的规定中,尽管没有给公众和公众参与下定义,但也没有对公众范围和公众参与的情形做出限制,从而维持公众范围的宽泛性,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对公众参与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做出宣誓性规定。在分则中,针对参与的目的或任务不同,对于参与的群体范围分类给出一个明确的指  相似文献   

9.
刍议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 《经济问题》2008,(6):49-5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立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具体任务.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因此,在环境立法上确认公众参与权,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毛涛 《环境经济》2014,(5):27-29
正本文提到的十大亮点依次为:明确了立法定位,重构了立法目的,更新了立法理念,丰富了管制措施,加强了农村环保,加强了经济激励,扩大了公众参与,强化了执法权力,打破了地方保护,增加了违法成本。我国在1989年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旧法"),在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环保执法和司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该法实施至今已有25年,而这一阶段正处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由于旧法难以调  相似文献   

11.
刘帅 《技术经济》2020,39(4):66-75
本文分析了混合型经济增长目标、公众参与及交互项对环境的影响,结果发现混合型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关系。信访来信与电话投诉起到了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并且,受混合型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公众参与并未起到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混合型经济增长目标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环境,并且导致公众参与失灵,对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目标、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含义,着重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立足我国国情对实施有效的公众参与所必需的制度框架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绿色技术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之计,公众参与作为一种“软约束”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公众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独特优势,系统探讨了公众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并立足于创新对象的不同,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公众参与能够显著地提升绿色工艺创新,而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作用并不明显;(2)公众参与依赖于政府环境规制迫使企业污染成本内部化,进而间接影响绿色工艺创新;(3)区域异质性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对绿色工艺创新的作用更为明显;政府环境规制在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地区对绿色工艺创新或产品创新的正向促进效果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方面,本地公众参与不仅会提升本地绿色工艺创新,同时这种正向效应也会辐射到经济差距较小的周边地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厘清公众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明确其作用路径,为“三方共治”治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以排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合理改进累计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建立村民参与监督下政府和排污企业的农村环境治理决策行为演化博弈模型,进而得到使排污企业积极治理农村环境的约束条件。在综合考虑双方前景价值感知的基础上引入环境治理补贴,构建环境补贴对排污企业价值感知与环境治理决策行为的影响模型,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村民参与下政府和排污企业环境治理前景价值感知与治理决策行为。解决了传统博弈论完全理性假设和均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考虑政府和排污企业前景价值感知与环境治理补贴下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行为特征与规律,以及村民参与监督对政府和排污企业环境治理决策行为的影响,为构建我国农村环境多主体治理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封河北省644个农户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民视角的村级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结果表明,政府和村集体被农民视为村级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农民的参与意愿普遍较低;市场供给途径已为部分农民所接受。基于调查分析,提出了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政府、企业与公众环保行为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 《经济问题》2008,(6):20-2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也包括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和"全民环保"的新理念.将公众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其参与环保行为多是依赖政府设计的制度框架,与企业环保行为间博弈选择的结果.在政府不参与模型中,公众也不会自觉参与环保,企业更不会停止污染,必将导致"公地悲剧";而在政府参与模型中,政府的奖励与惩罚力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环保行为的选择.由此提出制度设计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更广泛程度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7.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环境公共服务的重要改革方向。借助SCP范式,引入目标管理、策略选择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着重分析了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过程中,参与主体与购买内容结构对不同主体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参与主体策略行为对最终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形成,上级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整体治理结构尚未完善,目前二元协同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损失,不同策略选择行为所导致的绩效侧重对该策略具有正反馈。据此,应通过扩充参与主体并保障其参与地位、加快专项法规体系建设、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绩效评估内容等方式优化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机制,有效推进环境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日趋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河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制度缺失的认真分析,课题组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通过干部选拔考核机制、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体制、财政税收政策、科技支持保障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构建起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苏丽  董建文  郑宇 《技术经济》2019,35(12):101
乡村景观的营建中,既要师法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又要师法于人,注重人的使用需求。通过问卷访谈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根据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活跃群体、资源群体、专业群体、弱势群体)需求情况,针对公众在方案规划与公示阶段的参与行为,构建了乡村景观营建中的公众参与式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案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运用检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美景度、实用性、可行性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实用性(0.637 0)>可行性(0.258 3)>美景度(0.104 7)。指标体系在实际案例中运用效果良好。此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的交汇期。生态环境保护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两者相互衔接的关键点。在生态扶贫过程中,通过设立公益性环境管护岗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以及推进适度规模的种养循环,为生态振兴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基础。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生态扶贫依然存在资金短缺、生态增收能力受限、扶贫开发缺乏生态考量等问题。因此,要明确政府、农村企业、农民、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生态扶贫和生态振兴的衔接中的各自责任,提升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