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还处于充分就业甚至努力实现充分就业阶段,但与此同时要不断追求体面就业的目标.从充分就业走向体面就业应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从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就业能力、高校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职业平等意识、企业深度规划新任人员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探究实现路径.借此,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增强大学生就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曹佩琪  于哲 《经济论坛》2009,(19):67-69
本文分析了薪酬、与自身条件的匹配程度、工作环境与社会对其职业的认同感这四个影响大学生体面就业的因素.最后,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自身四个角度提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毕业生实现体面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但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数却并不乐观,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众多高校展开了职业指导。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从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高校职业指导策略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相似文献   

4.
高校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但毕业生就业难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期望效用大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效用水平,充分就业条件被打破,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要通过转变大学生职业观和自身能力水平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迅猛增长,2003年后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为90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据国外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我国学者也从技能取向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本文将利用Aghion和P·Howitt(1994)等人提出的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原理,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分析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机制,利用回归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影响情况,并对这种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主要有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4个方面.吉林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企业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加大力度规范高校行为,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高校自身改革和大学生自身的调适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高等教育形式转变的同时,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瓶颈。当前,由于受高校课程设置、大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及对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适应能力弱、心理能力不健全、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等现象。因此,高校应当调整课程设置;大学生自身应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政府要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所作为;企事业单位应与高校接力,以实现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历来受到国家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与普遍关注。本文结合目前深圳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特点,认为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滞后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等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为了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要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角色技能发展为主线让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建立职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开拓职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孙云海 《经济师》2011,(3):112-113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热点之一。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有社会岗位相对缺少、高校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就业技能与渠道等等,然而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观念,即职业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章阐述了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并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结合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对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就业素质与之匹配。大学生自身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提高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晏磊  康健梅 《经济师》2011,(4):136-137
地方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就业岗位要求相差甚远。为增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对地方高校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适合地方高校特点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指出目前大学生遭遇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进一步从社会认知方面、大学生本身及教学培养模式上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最后根据以上分析一一对应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具体相应对策,力争从大学生就业认识上,用人单位、用人观念上,高校教育改革等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总之,通过社会各界不断努力,高校毕业生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下广东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波 《经济师》2009,(6):83-84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解决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广东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就业观念、就业结构、信息岗位、教育改革与实践活动、学生创业教育及自主创业等方面提出如何实现广东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21,(1)
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加之疫情"黑天鹅"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紧密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以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职业素养训练与指导、求职技能训练与指导、就业权益保护与指导为导向,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因此,分析并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及高校长足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显示,在现有经济结构下,中国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 100万个就业岗位,新增岗位仅400万个,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缺口极不匹配,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创业与就业存在辩证的关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是就业的高级形式。所以,充分理解经济学的就业理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创业。于是,从"找饭碗"到"造饭碗",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一个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潮流和趋势,并成为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马春静  李冰 《经贸实践》2016,(7):141-141
由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学制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与大学生未来选择职业之间的衔接也不够完善,因此学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层出不穷。但目前多数的讨论都只关注了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忽略了大学生群体自身人格发展的问题。行业协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视角从关注某个或者某些职位,回归到关注职业、行业乃至事业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就业环境、就业观念、就业心理以及职业前景等困境。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与市场刚性需求之间的强烈对比,以及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带来的岗位相对不足;价值多元的发展格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领域的问题,使大学生在就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陷入职业规划困境。一直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上受行政干预较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发展要求不配套,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不到位,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念,增加就业岗位的刚性需求,缓解结构性矛盾,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增进教育主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和成长动力教育是逐步走出困境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占挺 《经济研究导刊》2013,(16):230-231
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为根本,创业实践教育是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创业具有倍增效应,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能创造新的岗位,帮助其他人就业。主要就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高校就业能力培养组织体系不健全、校企人才培养信息不对称、部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愿提供大学生实践学习平台、大学生缺乏合理自我认知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针对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各自为营的状态,引入目标合约,通过调查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三方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要求,制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任务单,约定三方的权利与义务,从而共同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市场、就业能力以及就业教育方面的分析,探讨研究如何提高该专业学生适应市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