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交易费用与后现代组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学兵  刘成伟 《经济师》2006,(5):154-155
科斯认为,企业的产生是因为它节约了市场交易费用从而比市场更加有效。因此,衡量一个组织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看该组织是否比市场节约了交易费用。文章分析了现代组织设计和后现代组织设计的交易费用节约,论述了后现代组织设计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消费方式与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关系为基本研究取向 ,通过对湖北省几所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关于消费方式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计划、理性购物、注重发展资料消费体现了当前大学生消费方式具有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的内涵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也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它导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主要借鉴后现代教学观的一些观点,从教材内容结构、教材组织结构、教材版面结构3个层次阐述后现代教学观对教材结构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守连 《生产力研究》2011,(12):240-241,244
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管理的基础,以此而区别于现代管理,然而后现代管理并不是独立于现代管理之外的一种学术体系或者理论流派,后现代管理只是运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管理所做的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后现代管理运用后现代的话语批判现代管理的理性中心主义、整体主义,突出后现代管理的不确定性、非理性、多元性等特征。文章通过对后现代管理合法性的考察,分析后现代管理中权力的特征、组织的安排、制度的设计、道德的自由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管理学还原论思维方式和归纳法所形成的管理理论体系,已不能适用于后现代社会以复杂性为特征的组织系统的研究,企业组织是一种非线性复杂系统,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对组织结构的发展作出合理的理论注释,以促进后现代EOS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视角启示下的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后现代概念的提出,后现代旅游也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认可.其全新的体验与感受必将成为一种主流的旅游方式,也将给中国的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因子、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者的特点;其次,探讨性地阐述了后现代旅游的概念;再次,论述了后现代旅游的特征,主要包括: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产品个性化、特色化、体验化,旅游服务的人性化,旅游景区(点)的建设,设计更加合理化等;最后,展望了后现代旅游前景.本文试图通过对后现代旅游概念、特征及前景的初步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以展望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振海  陈红喜 《经济师》2012,(1):72-73,78
大学科技园是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文章基于钻石体系模型,重点分析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环境因素及其运行模式,并运用钻石体系模型时戈江区芜湖大学科教园进行环境分析;最后通过剖析大学科技园建设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提出了戈江区芜湖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总原则、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大学内部组织特性及其柔性化管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代大学是以知识为操作材料、以学科为基本构架的学术性社会组织,高深知识的特征决定了大学组织是柔性化的组织,学术组织与科层组织的交叉决定了大学组织管理职能的糅合性,掌握高深知识的教师和学生决定了大学组织管理对象的“人本性”;现代大学组织柔性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员、组织结构、大学文化和发展战略柔性。对于现代大学来说,坚持学术自由、坚持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统一、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实现“人性化”为标志的柔性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在大学教学中引入“世界咖啡屋”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大学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并用有效的方法实践学习型组织,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团队合作、创新进取的习惯,更好地为知识经济社会做贡献.本文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教育的新要求,探讨了“世界咖啡屋”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与后现代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迄今为止最高范式的一种农业形态.我国具有率先启动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动因及良好的背景条件.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方向是,构建以动植物培育及其产品生产为轴心,融多部门、多领域和多形态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复合体,同时变革农业与其他产业、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有结合模式,使农业发展及其作用的强度、高度和广度出现质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组织嬗变是内部控制的发展诱因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组织范式为导向。组织正在经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组织范式的创新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工作流程为控制对象 ,区分结构性与非结构性工作 ,并建立新的控制模式和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2.
鞍钢宪法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之一,它并没有随着特定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终结而消亡,而是以多种形式在国内外企业治理中渐进扩散,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后现代管理思潮高度契合.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逻辑造成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与压迫,追求管理过程中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鞍钢宪法与后现代管理共同的理论聚焦点.鞍钢宪法同时蕴含参与管理与“去中心化”、制度创新与“重新想像”、团队协作与整体性思维等后现代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任何建筑理论的产生、发生和消亡都是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后现代建筑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思想下产生,是源于人们会现代建筑的一些不满和期待.现代建筑蓬勃发展,走的是一条技术至上的道路,建筑风格是浓郁的工业色彩,给人一种冷漠、缺少人文关怀、遗忘文化传统的感觉,后现代建筑正是在这一思潮中产生的.在本文中,笔者将与大家分享对后现代建筑的理解.从建筑语言和审美特征入手,探寻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社会环境中,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14.
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认为,西方后现代管理是思潮是一种新思潮和新理论的萌芽。虽然后现代管理还未能在管理理论上建立起一个系统严密的构架,形成一整 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能不说它对原有的管理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有力的挑战。应当说,后现代管理本身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对它们应作具体分析,它们都以不同方式探究表现了当代西方的企业组织与化特征,并揭示了西方管理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其内在矛盾与种种消极后果,这有利于我们认训后现代管理的价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旅游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模式越来越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由于后现代旅游的特征,决定了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面临的旅游安全问题越来越多.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入手,对后现代旅游的概念和特征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了后现代旅游中旅游安全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传统外包与模块化外包视野中的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外包制和模块化外包制同属于"后现代企业"共生模式,但两种组织模式中的企业与市场接触面、企业技术创新独立性和利益分配机制均有所不同。该文在分析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模块化外包制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欧洲光电子研究和发展工作的组织层次欧洲在光电子器件的发展方面,其机构设置有着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所需的必要层次。即大学或学术研究机构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发展新思想、新材料为主要目标,如英国的化敦大学、Heriot-Watt大学、法国的巴  相似文献   

18.
网络组织:现代与后现代组织设计思想的交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丁蕖 《生产力研究》2005,(1):172-174,219
网络组织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新模式 ,强调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创新和双赢 ,是其最本质的特征。这一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 ,并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强化 ;同时也是现代与后现代组织设计思想在理性与非理性、结构与解构、控制与自治、边界的确定性与模糊性方面的对抗和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系统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领域,有效突破了以往系统理论的局限性,提出:在整个科学发展理论体系中,有机整体是后现代系统理论的精神实质,阐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本质、经济社会的理性控制和现代社会发展信息的对称性要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平衡理论、非稳定性转变规律、非突变式质变过程:动态共生是后现代系统理论的基本内涵,认为发展就是一个动态共生系统的变量互动变化的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后现代系统理论的核心价值。强调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态”的同生共存,主张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发展平等。后现代系统理论把有机整体、动态共生、人与自然和谐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了对科学发展逻辑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0.
作者探讨了西方后现代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遇后出现的几个问题,并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一、后现代思潮的性质和特征;二、后现代基本理论问题;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及含义;四、后现代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五、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作者强调,西方后现代主义诚然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但决不可以作为安身立命,为人为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