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托达罗模型,构建了经济计量模型,并结合江苏省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存量和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预期收入差距和人力资本存量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农业人力资本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对缓解农村人力资源过剩与人力资本短缺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实现二元经济到一元经济的转化,必须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至城市。本文探讨了我国农业人力资本流动特点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同时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投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需要各种制度安排 ,还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以改善转移的层次和效果。因此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以及具体的作用路径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原因固然复杂,但农村人力资本的不足、社会资本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接着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现状,进而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村发展,但是把农村、农业的发展寄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上,以致农业发展变得滞后和被动,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转移的途径是多样的.如果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不仅能保证工业化不断增加的对农业剩余产品的需求,也会通过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以及农地制度变革等途径,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和吸纳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并弥补单一劳动力转移途径的不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让农村劳动力流动真正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要更好地转移农民就业,也就是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这又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状况,找出一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从劳动力群体的转移和个体转移两个角度出发,并由此形成了不少理论学说,包括宏观视角的刘易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以及微观视角的贝克尔家庭经济学、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博格的推—拉理论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探索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开良 《经济师》2003,(11):12-1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 ,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劳动者文化知识和技术素质的低下 ,而这只有通过教育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准确地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是正确认识这次转移并引导其深化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在河南省7个不同类型的县作了一次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追求收入平衡的热情和易于满足的惰性。本文试图寻求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一、剩余劳动力在转移中的双重身份1.转移导因。对被调查县1978—1986年的转移数量及其约束条件的相关分析表明,导致  相似文献   

11.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涛 《经济论坛》2004,(11):106-107
长期以来,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农民,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许多问题,如转移不足、转移产业层次低、转移巩固率低、转移前后的比较收益不高。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统计整理,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地区以云南省为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郴州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数很大,所以,促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本文介绍了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影响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湖南省2 536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与土地资源处置方式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与土地资源处置方式的社会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非农就业状况对其处置土地资源方式的影响最大,对非同一地点转移的程度影响较轻,对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转移比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的形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户籍改革,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农业人力资本深化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呈现选择性,即存在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优质劳动力率先转移的现象。现有研究表明,选择性转移会深化农村人力资本,但同时也会带来农业人力资本的弱化,这一矛盾要求通过政策设计来解决。一方面,补偿强化农户的人力资本深化;另一方面,补偿固化农业人力资本的深化。基于农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产品特征,应对相应的财政支持和相关配套政策进行一定调整。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就业机会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劳动力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提 高就业机会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人力资本与就业机会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 1979—1988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不同寻常的高速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高速率转移,无疑为这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高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一个推测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金短缺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率过高,有可能是在货币供给过度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的,从而成为1985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数据分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速转移与货币增长的关联进行考察,进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高速率转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一些论证。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率过高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有必要对数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率、途径及其有关政策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对英美日三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中"推-拉"合力的比较,分析提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这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于"推力—拉力"理论,运用1978—2008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估算出了作为"推力"和"拉力"的有关指标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弹性系数,从而得到了不同因素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