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同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很大程度克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程度。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与否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探讨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的调查,把农村劳动力分为未转移出去的、转移出去又回来的以及已转移出去的3种典型类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试图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含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要更好地转移农民就业,也就是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这又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状况,找出一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及转移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双 《经济论坛》2010,(5):9-12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扩大转移空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路径选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及全球背景的宏观视角出发阐述了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性,并在对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产业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道路选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军 《生产力研究》2003,(6):35-36,4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为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合理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就业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提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绕不开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使其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对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概念的界定,进一步分析加强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深入分析郑州市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张家口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张家口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更好的促进张家口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就业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提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原因固然复杂,但农村人力资本的不足、社会资本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接着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现状,进而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以及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加快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以促进湖南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据湖北省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1992~2001年,湖北共(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8万人,年均递增5.9%。其中,1998~2001年平均每年净转移35万人,年均递增6.4%。2002年前三季度转移人数又比上年同期增加6.75%。由此可见,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转移的流向出现了新的变化,且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人数比山区、贫困地区要多,转移的地域和产业领域也有所不同。如何进一步促进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农…  相似文献   

18.
采用归纳和比较的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二元经济结构和传统农业理论,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界定及转移特征、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的措施及政策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河南省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速度加快及总量加强;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学历越高转移越充分;移地域上以省外为主,乡内为辅等特征。(2)制约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效的因素是农村自然资源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排斥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城乡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成本(经济、心理成本、制度摩擦)的转移摩擦力。(3)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深化配套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国际劳务输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提出扩大国际劳务输出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进行国际劳务输出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应加大国际劳务输出的管理力度,为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辟新径。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并对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