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代工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庆锋  张芳 《生产力研究》2012,(8):223-224,230
代工模式为本土代工企业获取先进技术和知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结合组织学习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分析了代工企业知识创新的理论过程,从而建立起了代工企业知识创新模型,并结合模型对代工企业的知识创新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代工企业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获取外部信息进而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螺旋式上升从而实现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代工企业知识管理与研发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而言,如何取得技术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在新产品开发与创新上,是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力.尽管当前对代工企业知识管理日益关注,但很少有实证研究探讨知识管理和产品开发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实证检验了代工企业知识管理对其新产品开发能力的影响,其中知识管理以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三个主要活动为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运用对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4.
按照企业知识理论,知识决定企业能力,而外部知识转移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知识状态"。通过引入网络嵌入因素,探讨了国际代工企业知识转移的特殊性及相关操作。研究发现,国际代工企业所嵌入的网络,具有"双重网络"与"俘获型网络"两大突出特征。受这两大特征的影响,与一般企业比较,国际代工企业知识转移模型也是特殊的,其特殊性在"知识源"和"知识转移界面"两个部分都具有显著表现。进一步分析,由于知识转移模型的特殊性,国际代工企业知识转移在具体操作上,也应有相应的特殊安排,如"变内部化代工为专业化代工""、建立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代工企业在ODM模式中与跨国公司合作创新的主从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指出:跨国公司只在自身知识边际收益较大时才会与代工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代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比例进行知识转移,整个合作过程所转移的知识与跨国公司的意愿转移知识比率正相关;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比率随自身知识边际收益的增加而增大,随所有代工企业的知识边际收益之和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论为跨国公司和代工企业确定最佳合作模式和相应参与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对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间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调研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知识获取、吸收能力和创新之间都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吸收能力是知识获取和创新之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搜寻机制角度探讨了代工企业转型困境与能力刚性的认知根源。知识搜寻是代工企业重构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机制,然而代工企业在构建知识生成机制时面临来自全球价值链核心企业的抑制与知识搜寻内生冲突的双重锁定,形成了不对称的知识搜寻与能力生成结构,导致代工企业“转型盲区”与生存困境。为此,从知识搜寻方法、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与支持机制等维度,构建了企业平衡其内生矛盾和外部制约的知识搜寻与积累机制,以消除代工企业的“转型盲区”,推动代工企业的知识积累、重构与持续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然而,现有的文献并未对这些后发企业如何获取这些战略资产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缺乏对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本文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逆向知识转移问题,结合中国企业的后发特征,提出了由吸收能力、人员互动、文化整合和子公司角色四个要素为自变量,被转移知识的特征为调节变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并购后经过的时间和国家文化距离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人员互动、子公司角色三个变量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文化整合变量在整体上作用不显著,但在考虑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吸收能力和人员互动变量的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其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比较显著的正的影响。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于吸收能力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和人员互动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说明被转移知识的隐性特征越强,越需要重视吸收能力和人员互动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后发企业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认识,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培育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企业是集群中最活跃的行为主体,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溢出、集群企业吸收能力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要素.首先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溢出、集群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本文的研究要素,明确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当前集群企业的现实,从吸收能力视角提出了知识溢出支撑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跨越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跨越进行了分析,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的大小受到集群企业本身吸收能力影响,即吸收能力增强了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OLI范式提出30多年来,国际分工不断变化,出现国际生产外包方式.目前,关于这一方式下跨国公司OLI范式如何变化、代工企业有何优势、国际代工企业为何也对外转移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首先讨论和提出代工企业具有的优势二重性和核心所有权优势;在此基础上,改进折衷理论的OLI优势范式,提出代工生产方式下跨国公司的OLI范式变化和代工企业OLI范式;本研究为代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1.
成红  邵云飞 《技术经济》2013,32(1):1-8,58
基于能力矩阵的分析框架,对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构建过程和基于OEM关系的超集群知识联系对该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巴基斯坦的Sialkot集群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机床产业集群为案例对象,通过研究两集群中生产商的技术能力构建过程对相关命题进行检验。结论如下: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构建是一个多路径过程;基于OEM关系的超集群知识联系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构建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集群企业通过利用这类超集群知识联系开展富于进取心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突破该局限性,克服价值链中领导企业设置的障碍,从而可以在更宽的功能范围内构建创新程度更高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知识吸收能力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作用。在界定有关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以我国31个省级地区的数据为样本,对比了东、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并对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依据评价和比较的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We desig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linking two approache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s (KSs). Regions produce new knowledge, but only part of it is efficiently adopted in the economy; the share of efficiently adopted technology depends on cognitive capital. Our dataset is based o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 over the period 1999 to 2006, combining data from EUROSTAT and the European Values Study (EVS). We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insufficient levels of cognitive capital hamper the capability of regions to fully exploit new knowledge. Results show that a lower reg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creases KS towards surrounding areas, hampering the regions’ capability to decode and efficiently exploit new knowledge, both locally produced and originating from outside.  相似文献   

14.
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引入潜在吸收能力作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概念模型中的研究假设。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维度和关系特征维度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在整个知识转移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在组织学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晨  杨震宁 《技术经济》2021,40(4):29-38
本文将组织边界理论与企业演化理论相结合,从路径依赖视角,界定和测量企业边界依赖这个构念,分析企业边界依赖包括能力边界依赖、心理边界依赖和知识边界依赖这3个重要的理论维度,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三家企业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企业存在边界依赖行为,揭示了企业边界依赖、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发现,能力边界依赖、心理边界依赖和知识边界依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进而有利于企业取得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相似文献   

16.
宋水正  邵云飞 《技术经济》2021,40(11):23-34
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基于联盟组合中焦点企业的视角,构建了网络能力、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42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能力的4个维度(网络规划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位置占据能力)对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能力的4个维度对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对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在网络能力的4个维度与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且实际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强于潜在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知识兼容—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关系链的基础上,引入嵌入性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分析不同类型关系质量通过不同程度吸收能力对上述链式促进机制的强化作用。收集239份来自全国多地高新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合作企业间知识库兼容性通过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间知识创造绩效;经济型关系质量强化知识库兼容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型关系质量强化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且前者的强化作用是通过企业自身潜在吸收能力传递的,而后者的强化作用则是通过企业自身实际吸收能力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组织特征和情境特征两方面对企业与合作者、竞争者、客户之间缄默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知识管理策略、信任、前期经验对企业间的缄默知识传递具有显著影响;关系战略、合作水平对企业与合作者之间的缄默知识传递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传递收益则对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缄默知识传递具有正向影响。此外,与预期不同的是,本文发现当企业与合作者和竞争者进行缄默知识传递时,知识背景相似程度越高,缄默知识传递效果越低,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缄默知识传递则没有受到知识背景相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可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