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成建 《经济导刊》2002,(10):12-16
投资基金在美国被称为“共同基金”(MutualFund),英国称为“单位信托基金”(Unit Trust),日本和台湾地区称为“证券投资信托基金”。 基金各方当事人——持有人、管理人、托管人,一向被称为“投资基金三角”,他们之间靠基金契约以及托管协议来调整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所有权、经营权和保管监督权三权分立的结构关系中,信托义务是最为关键的制度。信托义务(Fiduciary Duty)来  相似文献   

2.
《经济月刊》2014,(2):112-115
近日因“7000万嫁女”而名噪一时的煤老板邢利斌,其所属的联盛集团而今深陷“债务门”,公司金融负债接近300亿元。其中,吉林信托“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因联盛集团被曝出10亿元信托兑付危机事件,使得社会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信托产品的安全性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信托行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其投资范围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融资、股权投资多个不同行业与领域。但与此同时,信托产品的流通性差严重制约了信托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和信托投资公司的关注。按照“一法两规”有关规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合同份数不得超过200份。现有的信托受益权只能以信托合同,而不是信托受益凭证的方式成立,转让时信托合同基本上不能分割,只能一次性转让。并且每份信托合同金额较高,规定至少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实际上为达到信托计划的融资规模,每份信托合同金额一般都是高达几十万元。  相似文献   

4.
信托曾被业内人士视为实施MBO的灵丹妙药,一些企业成功借道信托实施了MBO,但在“伊利事件”爆发后,我们将重新审视信托在MBO中的作用和风险。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信息》2009,(7):99-100
作为“舶来品”的信托产业,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以后逐步被社会认知和接受。近年来更与银行、保险、证券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  相似文献   

6.
2003年6月26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签署了《财产信托合同》和《信托财产委托处置协议》、《优先级受益权代理销售协议》。备受瞩目的“华融资产处置信托”项目正式设立。这是自信托公司获准重新登记以来第一个规范意义上的信托产品,被称为国  相似文献   

7.
信托收据使银行办理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重要法律文件,我国2001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从而冲出了我国各家银行业中广泛使用的信托收据处于一种所谓的“同业惯例”的约束,并为信托收据的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托,肯定了信托收据所构成的信托关系的合法行。但信托收据在实际操作中人面临着诸多的法律风险,我们必须对信托收据与质押、保证之间的关系和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时代经贸》2005,(4):66-66
2004年我国信托业发展迅速,各种新型信托产品不断推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信托业共发售各类信托产品336只,总规模近340.7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约149.3%和184.5%。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1”和“831”等房地产开发抑制政策,令房地产信托业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空间。2004年.各信托公司共发行各类房地产信托产品89个,比2003年增长了37%.占全年信托产品发行总量的22.47%,  相似文献   

9.
袁东生 《经济师》2001,(10):252-253
信托法律关系和信托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存在,在世界范围内源远流长。我国的金融信托业产生于20世纪的上海,再一次在中国兴起是以1979年“中信”成立、中国银行设立信托部为标志,至今也只有20多年时间,所以现在很多人对信托仍不太熟悉、不太了解。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信托、认识信托,笔者试图通过几个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信托有关的例子,来进一步探究信托业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冯科  李晓东 《新经济》2004,(12):56-61
信托形式可以绕开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障碍。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之下,因为受到连续赢利记录、净资产收益率等限制,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难以实现,而信托以其特有的“风险隔离”和“财产独立”等特性,成为我国当前形式下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祥义 《时代经贸》2010,(20):178-179
信托公司因其业务范围广阔、操作方式灵活多样而被称为“金融百货公司”,它的这种特点在房地产信托业务中体现无疑。目前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有多种创新模式,这在我国的金融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长远健康发展,而以一贯的信托业的创新理念来解决这些问题则是信托行业发展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2.
投资基金是由不确定投资者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家管理,按照资产组合的原则,投资于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上,获得收益后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一种大众投资工具.通俗地说,投资基金就是“大家凑钱买证券”.在台湾它被称为“收益共同基金”,在美国称为“互助基金”,在英国称为“单位信托”.  相似文献   

13.
冯科 《新经济》2005,(11):82-83
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系列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中,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121号文件和212号文件对干刚刚整顿完毕的信托行业而言,是一个典型的放收循环。央行2003年6月出台的“121号文件”规定,银行发放开发贷款时要求开发商必须“四证齐全”且“自有资金达到30%”,监管层在将银行融资大门关小的同时.打开了信托融资的大门,以此考验刚刚规范完毕的信托公司,自此,房地产信托蓬勃发展,从起初的数亿规模一下于发展到2005年第三季度的350亿的规模,发展之迅速出乎监管层的预料。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房地产信托市场现状 经历了2004年、2005年的迅速发展,虽然,我国的房地产信托市场受到国家212号文件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但影响并不足以阻止房地产信托市场的宏观发展。2006年1至3月,房地产信托市场相继推出了23个房地产信托产品,总资金规模达31.67亿元。并且信托资金的投向涵盖了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从土地开发到物业管理,从普通住宅到商用物业;信托资金的运用方式也多种多样。从集介资金信托到财产信托,从贷款信托到股权、受益权信托房地产信托涉及信托机构、房地产企业和投资者三方。目前房地产信托市场的繁荣景象,正反映了房地产信托融资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景。2006年3月23日,来自25国家150家企业的300多位知名房地产开发商、不动产投资者和基金会聚上海,出席2006年3月27号至30号在举办的“2006年中国房地产投资世界峰会”。论坛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以及房贷证券化等房地产金融议题成为中外地产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业内预计,2006年国内将有更多商业房产项目通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形式在港上市融资。这充分说明了房地产信托融资在我国的巨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在邓小平总设计师亲自关怀下、由荣毅仁亲自创办,曾经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现在,中信集团公司作为国内首批试点控股公司,按照分业管理原则,将信托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中信信托公司经过整顿及重新登记,集中受理经营信托业务。并于2003年2月18日推出了“康居工程”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产品,在中国农业银行的4个营业网点进行销售,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记者对中信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部经理王海波和综合管理部经理王道远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经济导刊》2006,(10):7-7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称,尽管中国颁布了规范信托关系的《信托法》,但对营业性信托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规范。目前国内的信托投资公司虽然明确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发展方向,但信托投资公司的市场定位不清晰,还没有理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地方     
《经济》2004,(2)
东宁波防洪筹资用信托 宁波金港信托与宁波市水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宁波城市防洪工程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规模为2000万元,期限一年,预计年收益率为4.2%。认购起点金额,机构为50万元,个人5万元。信托资金贷款主要用于建设“三江六岸”城市防洪工程。信托贷款到期后,将由市财政水利专项资金偿还本息。  相似文献   

18.
中融信托、平安信托、安信信托近日相继公布的“成绩单”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家信托公司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3%、88.22%和390%,差异明显。对此,信托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往年高费率项目大量在今年到期,今年信托公司的收入将与去年基本持平,而在明年高费率产品到期之后,信托公司收入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行。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     
1、武汉中小企业首尝“打包”融资 日前,武汉市首开先河,发行“江城夏日”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信托产品,该融资产品通过汉口银行向市民发售,汇集资金后转给企业使用。  相似文献   

20.
这两年信托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事件频频出现,如金信信托收购长丰通信(000892)股权;重庆国信收购四川美丰(000731)股权;北京国信收购宁城老窖(600159)股权;深圳国信收购延边公路(000776)股权;中泰信托收购轻工机械(600605)等。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3年底,共发生了24起信托公司收购上市公司法人股行为。在信托收购中,存在着事实上的两个收购人,一个为信托合同之上的“形式收购人”即信托投资公司,另一个为信托合同之下的“真正收购人”即委托人。由于信托合同的存在,“真正收购人”既达到了收购的目的又隐蔽了身份,“形式收购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