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时期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从国内与国外经济数据对比的角度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推动技术进步与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2.
《经贸实践》2008,(8):12-12
宁波市一直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始终把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抓手。去年以来,围绕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宁波市突出了“七个坚持”: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面临经济全球化以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政府都在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全国范围来说,我国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尚远,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仍是这个阶段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一、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利用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向集约化转变的必由之路。实践表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缓慢,大多数企业仍是粗放经营,高投入低产出,产品质量差,国际竞争力低,设备老化。因此,我国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振兴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是技术进步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产业结构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创新再生产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并日见深刻地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社会发展趋势看,谁掌握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是广东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以后,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推动广东经济…  相似文献   

5.
梁玉国 《经济论坛》2011,(12):194-196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型企业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何促进科技型企业的不断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短缺严重、创业者素质不高、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需要通过完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等措施实现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丁国安 《生产力研究》2013,(12):163-164,168
小微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低碳技术创新是小微企业重点创新的方向之一,代表着未来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文章在分析小微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因与本质的基础上,探讨小微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实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企业所得税法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技术创新、引进外商投资.陕西省经济发展以新企业所得税法为指导,在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之路;加快陕西省企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以科技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利用税收优惠有选择性地吸引外资以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很多,如投资、消费、资源、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模式:国际经验及我国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明晰主体地位、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世代交叠模型,分析金融转型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选择以投资扩张和技术转移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是后发国家促进技术进步的最优选择;当距离世界技术前沿越来越近时,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将会转向技术创新。在转变过程中,后发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具有门槛效应。后发国家在前一阶段赖以进行投资扩张的金融体制,加上追赶型发展战略下地方政府的增长最大化冲动,可能会延迟后发国家向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从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出发,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方向性选择,构建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文章以体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式的数据为基础,围绕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论证了技术创新以及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对于地区发展的战略影响,并给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推动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变发展方式是广东未来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模式转变,从靠资源投入和投资拉动的增长转变为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支撑的增长。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市场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客观要求,在借鉴美国、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并就如何推动市场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给出支持技术创新、提倡高附加值产品品牌化并首先进入国内市场、扩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量和供给范围以调整居民支出结构,引导内需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向科技发展的集约化方向调整和转变,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任务,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阶段性要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介绍一下日本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方法及成功经验,以获取有益的启示,推动国内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产业结构由资金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调整转变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调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并且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实现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国能否实现从传统比较优势造就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分工锁定中跨越出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力培育中间部门,促进资本和技术要素集聚,塑造动态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其中的关键又是技术的创新、品牌的创建、市场的拓展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最终则要依靠人才.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然要求改革职业人才培养方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就必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机制,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调整,同时又以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原因的宏观视角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连续10多年的长期低速,其宏观视角的原因在于,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提供巨大的市场,使日本忽略了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所以,当90年代中国取得技术进步而增强竞争力、美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而占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制高点时,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就成为必然。笔认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普遍低迷,为我国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仅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而且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式发展之路,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又积累了许多值得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应包括:建立扩大国内消费的长效机制;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绿色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