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时空差异。研究方法: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和城镇化发展匹配性理论。研究结果:(1)甘肃省14个市州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其中相对于建设用地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最高,而且各指标在各地区间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不平衡性。(2)甘肃省2004~2008年间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GDP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上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匹配程度也较高,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匹配性程度也较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高,但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2.
冯娟  蒋团标 《技术经济》2017,36(12):79-85
构建了地区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测度了2011—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仍然存在;经济区的城镇化质量滞后问题已明显改善,但是经济区内各地级市仍存在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对此,应从适当扩大城镇规模、促进城镇品质提升、构筑区域一体格局入手,显著提升经济区在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起步期、波动期、停滞期、复苏期、稳步增长期、高速发展期等不同时期,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随着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推进,城镇化发展速度、水平及质量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城镇人口规模有了明显扩大,城镇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城镇化率稳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矛盾亟待解决。因此,应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施产业带动战略,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支撑体系;加快完善城镇各项制度体系,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基础;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创造国内需求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基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城镇化创造国内需求的机理是:城镇化推动城镇建设从而创造投资需求;城镇化引发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城镇化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扩充市场需求;城镇化促进郊区转型从而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从而扩大农村需求。推进城镇化既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也要遵循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结合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实施新型的城镇化战略,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前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发育程度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质量低,农村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建设,应加快产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基础和动力支撑;发展教育,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城镇区域拓展、产业聚集、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建设等内涵,分析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差异巨大。本文依据分析结果,从提升低碳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完善碳排放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熵值法从城镇发展水平、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方面对中部六省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GIS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区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区域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拉大且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数量增多。2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及周围城市;区域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集聚度减弱;热点区呈现由少数高强度中心到多中心分散格局,集聚中心弱化,缺乏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热点区域与城市群具有较好的拟合性。3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宏观政策是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湘西州城镇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鞠远果 《经济地理》2004,24(2):236-240
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的城镇聚集体,它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发达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自然地理环境较差,交通闭塞,经济贫困,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健全。文章透视了该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城镇体系建设进行大胆构想,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建设为背景,分析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阐述职业教育在推进团场劳动力转移,提升兵团城镇化水平与质量、为城镇化储备人才、提高居民素质、维护城镇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2.
西部民族八省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城镇化发展要以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城镇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国家各项政策、战略规划为保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具有民族特色产业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创新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质量,完善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积极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关键期的契机,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新平 《经济论坛》2014,(10):34-36
湖南是我国最早出现城镇的地区之一,但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城镇的发展速度,粗放式的城镇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城镇本身的质量和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城镇严重的雾霾现象、PM2.5现象、城市给水排水困难等正是粗放式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合理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城镇化绿色转型是湖南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是中部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缓慢,主要表现是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制度缺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为了全面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城镇化科学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本文针对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使河南省努力走出一条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亟须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发展规律的城镇化路子。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健康城镇化具有速度适中、水平适当、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等五个特征和基本要求。健康城镇化不再是过去的要素简单集聚和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城镇的生产功能,而是要更加重视城镇的生活和消费功能,是要素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双核驱动,协调并举。实现健康城镇化,需要借助四大机制,即速度、水平与质量协调机制(质量关系),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机制(产城关系),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乡城关系),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入机制(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核心区域长春市为例,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分析方法,通过城镇扩展适宜性评价确定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并将其与区域城镇化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进行对比,从城镇扩展适宜性角度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整体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各县区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匹配度较低,导致部分县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未能得到保障,使得长春市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呈整体保障有余、局部保障不足的状态。因此,城镇建设用地保障研究应同时注重整体和局部两方面,从不同尺度对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内涵丰富,特征多样。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客观需要生态法治建设,生态法治是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以甘肃省为例,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城镇生态环保制度不完善、城镇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城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健全和完善生态环保法治建设路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法治建设路径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法治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西南地区三省份广西、重庆、四川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根据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六个主要方面构建评价城镇质量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相应的指标进行赋值,并对此三个省区市的城镇质量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排序。引入城镇化建设中四种投融资方式,探究投融资水平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内部关系。研究表明:2008—2017年,三省份城镇化质量得分均稳步上升,其中重庆城镇化质量得分最高,其次是四川,最后是广西。在投融资影响机制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显著为正,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总额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县域人口城镇化解构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外来人口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从县域尺度探讨城镇常住人口的来源构成,揭示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并基于各类型常住人口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和县域城镇化增速等变量,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县域城镇化的类型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2000—2010年,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经历了由低水平的不均衡阶段向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阶段的转变;(2)户籍城镇常住人口是浙江省县域城镇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但绝大部分区县呈现出占比下降而空间趋向均衡的趋势,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小,而省内城镇常住人口和省外城镇常住人口在县域城镇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小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大;(3)浙江省县域城镇化可划分为省内人口主导低速增长型、省外人口主导中低速增长型、县外人口主导中速增长型、省外人口主导高速增长型和户籍人口萎缩增长停滞型五种类型。针对不同城镇化发展类型面临的问题,应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为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青海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城镇空间分布与发展不均衡,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地区,三是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不合理,四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最后,提出促进人口-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