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全面决胜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和政府出台的相关针对新乡贤返乡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力度更大,这无疑为乡村治理打开了一条新出路.新乡贤是一支庞大的新力量队列,在激活乡村的内在活力以及资源整合利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相似文献   

2.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走乡村内生式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中国式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新乡贤”力量的应有之义。以浙江省义乌市H村为例,探究“新乡贤”促进乡村内生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乡贤”在“内生动力支持”下,通过“公共身份嵌入”推进乡村“规则制度营建”,发挥其在自组织实践中的“能人”作用,从而促进乡村内生式发展。具体而言,“新乡贤”能够以“公共身份”引领、突出能力与资源投入表率实现内外部资源动员;能够以正式制度设计与非正式制度合理应用促进社会参与;能够以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与公共事业发展增强村民本土认同。“新乡贤”群体在乡村内生式发展实践中具有巨大的活力与潜力,既助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又不使乡村失去“底色”,这一现象值得更多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城乡背离式发展道路导致我国农村出现了人口流失等空心化现象.而对新乡贤这种新型人才进行培育和开发则能有改善农村空心化现象.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健全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其包括高层的国家、中层的省市和基层的县乡村三个层次的内容。乡村治理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当中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也是其薄弱环节。只有筑牢基础,整个体系才会稳固,进而实现优化。乡村社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取得了长足发展,城乡融合、群体分化、利益调整、观念更新……一方面刺激了乡村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另一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当前大数据这样的新形势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迈向乡村善治之路,切实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当前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5.
社会流动视野下的乡村治理主体研究为乡村治理主体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对社会流动理论的介绍引出社会流动下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前提和可能,并应运乡村社会治理多元化的趋势,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主体的作用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6.
当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如今“半熟人社会”的变迁,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乡村治理主体中的三个方面——村干部、混混和宗族组织进行了文献梳理,以此考察在“半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不同主体的治理脉络.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潜力的逐渐耗尽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二元格局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良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破解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实践中,城镇化不但为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为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矛盾,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将广大农民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形成参与式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行的乡村治理模式,与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和农民的发展需求明显存在着"短板"效应,以致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解决办法仍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层面。文章以日本农协的乡村治理模式为案例,应用系统控制论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我国现行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揭示出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困境,提出了建立农协组织、确立土地产权私有化的产权机制、推广晏阳初平民教育模式、建立乡村治理评估体系和以多元化治理取代一元化治理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破解乡村治理主体力量"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实行民主自治,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是一个由国家基层政权和乡村社会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权威来实现对乡村社会公共事务或共同事务调控和治理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达到乡村善治,保障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村级财力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础,是影响和制约乡村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取消农业税以后,因多数村级财力锐减,本已捉襟见肘的村级财务陷入困境,使乡村治理特别是村级治理面临新的难题。如何有效破解村级财务困境达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1.
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雪光 《开放时代》2012,(9):105-125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主要建立在官僚制的常规机制之上,但官僚制度有着内在困难,而且这些困难在中国官僚制度特定形式下加剧放大,常常导致组织失败和危机.因此,国家治理过程中演变出运动型治理机制以应对之.本文在这一大历史背景下,从与韦伯式科层制的比较和当代组织理论角度,分析中国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运动型治理机制,指出常规机制与运动机制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只有在常规机制及其随之而来的组织失败背景下才能认识运动型治理机制的定位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机制的合法性基础和组织基础都受到了极大挑战,呼唤着新的组织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使家庭重新成为生产的组织单位,每个农民家庭又成了新的小农经济单位,人民公社时代的有组织的集体经济变成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今天的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一定要注意乡村的经济形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强制是激励与约束机制中不可缺少的、有效的治理与控制手段.在我国的农村社区治理中,最近几年普遍采取了激励与约束的手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级与下级、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签订责任状(书)的办法.签订责任状(书)的办法是一种契约性质的治理办法.这也是一种"数字化"的管理,即通过数字来进行控制,并形成契约.今天中国的乡村治理,包括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公正、平等原则,要逐步减少乡村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清除部分乡村社会存在的黑化、腐化、脏化(包括生态环境的污染)现象,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积极融入世界、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加快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战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使"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提供了可能,但是作为国际金融治理博弈的产物,建设"一带一路"必然会面临许多矛盾.因此建设"一带一路"需要科学地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当下我国在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过程中面临的来自各方的挑战,并据此掌握矛盾的运动规律来寻求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加快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良性互动、融合的步伐,促进全球金融治理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新雨 《开放时代》2010,(4):115-135
全球化和城市化使得贫民窟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地球上蔓延。如何反思中国正在极力推行的城市化过程?欧美作为民族国家的发源地,其历史来源于地中海的城邦国家,资本主义在经历不同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其核心和动力都是城市。中国历史上的城乡关系不像西方是对立的,相反,中国的城乡关系是互相哺育的过程。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的开启,中国的城乡开始分裂,并成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最深刻的现代性问题。今天,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新乡土主义,重新讨论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重建城乡的互哺、互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和乡村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并为改变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探索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志愿服务者通过各种形式共同参与乡村社会的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建设,推动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志愿服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价值体现和现状入手,分析志愿服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及原因,针对困境提出以科学统筹乡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资源、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评价考核制度、规范乡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能力,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快速、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治理、善治和比较历史分析方法,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个案研究。文章着重分析了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并且通过考察中国近代以来两次乡村治理改革运动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深入地探讨了两次乡村治理运动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问题。本文指出,中国的乡村治理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治理主体的精英化,是近代至今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特征。最后,本文还就如何完善目前中国农村的民主治理提出了若干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切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的立法和制度体系[1]。基层是群体矛盾冲突易发的高风险地,故社会治理应首先将视角置于乡村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农村自治组织工作人员所受监督不足、农村执法能力及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遂提出应以党建引领加强普法宣传、多方参与、共管监督、立法工作、乡村执法能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持续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朱文斌 《经济师》2023,(11):115-116+118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作为有效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和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必须从提高自治主体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基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科学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乡村治理视角的乡村债务的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债务危机的实质是乡村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从乡村治理视角来分析乡村债务的成因,才能从根源上找到乡村债务的形成原因。本文基于乡村治理的视角,从乡村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乡村的职能定位和干部考核制度、乡村财政体制等方面来探讨我国乡村债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