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李梅 《经济研究导刊》2014,(33):325-326
近些年争论的"小产权房"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源于中国的二元土地制度,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利益纷争的隐患。近些年来,市场的力量开始从商品市场扩展到要素市场,国内商品房房价的持续升高,导致相对廉价"小产权房"的需求增加。通过对小产权房存在的历史背景与合理性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小产权房问题的本质是产权制度问题,所以,创新产权制度、坚持多元化产权主体、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才是解决小产权房困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农地制度安排与村民集体行动——小产权房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产权房是一个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攸关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大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小产权房供给背后的黑匣子,认为催生小产权房的制度根源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不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这种制度诱导了村民的集体行动.短期政策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利用经济手段而非激烈的行政手段慎重地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在长期要着眼于土地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农村发展——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相似文献   

4.
将"小产权房"在有限产权的基础上合法化意义重大,与直接拆除小产权房以及补缴土地出让金这两种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方法相比,它显得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这样做的好处颇多.将小产权房"经济适用房化"既可以避免直接拆除的巨大浪费,亦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这种制度对小产权房的购房者亦是一件好事.小产权房"经济适用房化"这种制度能提供一个缓冲地带.经济实力稍差的小产权房购房者可以暂不申请转化为"大产权",但仍然可以合法地享有该房屋的无限期居住权,不至于无房可住.经济实力较好的小产权房购房者则可以通过补缴一定费用的方式获得房屋的"大产权",得到国家对其房屋完整物权的确认,享有对其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小产权房"是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的一种特殊产物,近年来"小产权房"迅速蔓延,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亟须对之加以治理和疏导.从文献入手开展研究可以加深对"小产权房"问题、成因与对策的认知.通过对文献的回顾,讨论"小产权房"的含义,总结"小产权房"存在的问题,从供需角度梳理了促使"小产权房"产生的因素,并探讨了政府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思路和主要途径,有助于形成"小产权房"对策研究的共识基础,继而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通过对2003—2008年23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严重阻滞了土地市场化进程。在土地财政模式等相关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不仅无法承担起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其具体行为模式还会使土地市场化改革面临着更大阻力。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根本出路在于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换,这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微观土地市场主体的自身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7.
杜明义 《发展研究》2013,(11):95-100
中国小农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形成了极强的路径依赖性,小农农地产权制度赋予了农民一定土地权益.但其不利于现代社会化生产,趋于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锁定状态.土地承包制实际是传统小农农地产权制度路径的回归,其在一定产权效率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土地承包制的产权制度约束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推进农地产权的资本化改革,促进农地市场化、规模化运作是农地产权现代转变的根本途径.所以要推进小农农地产权制度的现代转变还须进行产权界定保护、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构建、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保体系健全等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强调从供给侧进行综合性的经济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新一轮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调整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变迁,在实施过程中有着诱致性与强制性两种模式,具备各自的特点.本文在梳理制度变迁的理论发展过程后,提出了在农业领域中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协同的分析框架,并用来分析国家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案例,从中归纳得出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9.
论政府主导型融资制度及进一步变迁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卓越 《财经科学》2004,(2):37-40
本文基于渐进改革的历史背景,阐述了政府主导型融资制度的引入和变迁.指出单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使融资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陷入困境,现实的选择是大力发展民间金融交易,通过体制外的诱致性变迁引致体制内的强制性变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制度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不牢,建筑缺失,产权模糊且城乡分割。该文从一组案例和几种观点切入,从其相互之间的本质关联开始剖析,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在加强城乡统筹、加大国家投入、加速一体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改善农村制度生态。通过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加快税制改革步伐、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等方面,从制度上改善农村制度生态。  相似文献   

11.
小产权房问题的本质是产权制度问题,即经济意义上的产权和法律意义上的产权相互分离,经济意义上的产权没有被正式的法律制度承认和赋权。从产权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看,要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就需要通过分解和组合土地与房屋的所有权及使用权等,同时引入"规划指标权",以此来扩大产权主体的范围,增加产权的权利内涵和创新产权规则,最终形成多元的组合式房屋产权格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土地产权登记的特点,立足现状,以建立土地登记代理制度为着眼点,谈谈如何完善土地产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3.
熵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刚  陈文静  叶阿忠 《财经研究》2004,30(3):106-112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变迁方式又是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部分.文章认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发挥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而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社会系统的外界环境以正熵流或负熵流流向社会系统,调控制度变迁的方向.依据最小熵原理,单独运用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都不能有效地阻止系统的熵增.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充分结合,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土地流转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当前主要有两种土地流转模式,即以政府为主体实施的强制性土地流转模式和农户自发进行的诱致性土地流转模式.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对两种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新疆典型的两种土地流转模式,即大泉湾乡模式和玛纳新模式,提出新疆应建立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政府+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江雪萍 《当代经济》2016,(30):33-35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的视角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主要从农地制度演变的过程对现行农地制度的制度缺陷,现有农地所有制关系的争议,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地权的稳定和土地承包立法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围绕满足城镇化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本文以产权理论为视角,讨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本质以及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凸显的产权矛盾,通过成都市试验区实践创新活动的分析,提出了以确权颁证为逻辑起点的成都路径图,指出我国当前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即确保农民土地权益,构建"还权赋能"的工作机制;拓展交易平台内涵,健全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完善土地法规,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7.
从土地发展权视角对中国土地管理的地方创新实践典型个案的分析表明,土地发展权理念已应用于地方土地政策制定并出现了私有化趋向,对解决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征收补偿不公、建设用地指标空间配置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对关于土地发展权权源与性质特征的认识分歧进行了澄清,研究认为土地发展权是私有产权与行政权综合作用的产物,兼有公共产权与私有产权的性质,是可与土地实体相分离的无体物权。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总结,对中国土地发展权制度建设提出以下建议:虚化土地公有产权的所有权性质,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以行政许可的方式实现土地发展权"私有化"的初始配置,土地发展权收益则应通过税收调节的二次分配手段实现"公私分享";结合城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方式、原则和手段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其中的历史经验值得考察。特别是在英国历史上发生的土地法律制度的变迁,对英国的农业经济乃至工业化所需要的一系列要素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采用数据比较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与土地法律制度变迁相随的关于英国经济的一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和增长的发生,都离不开土地产权制度所提供的刺激和保障,它们正是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农业及土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应是创造和维持一个保证经济增长的土地产权体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方向和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海波 《经济问题》2007,(10):22-23
阐述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农地产权的概念以及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指出了我国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的物权性未能充分体现等,对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建议,对于土地能否抵押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2008年至今,国家相继在重庆市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地票"交易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两项改革试点工作.作为土地改革进程的两种途径,同在城乡土地二元结构改革背景下展开,改革目标同样剑指盘活农村资产,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村集体土地入市;让农村、农民共享改革红利.但两者处于不同的改革时点与深度,改革的入市主体与入市方式不尽相同.对于两种改革方式异同点的总结,有利于把握当前改革是否坚守土地公有制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切实把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以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为落脚点,把握方向、积极探索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