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秀娟  葛宇航 《技术经济》2023,42(6):127-137
金融科技在创新业务、流程和产品的同时带来了利差的收窄,然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尚未得到一致结论。本文使用文本挖掘法构建了我国135家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标,基于2012—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内银行内部金融科技对小银行经营绩效没有影响;剔除小银行后,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呈先降后升的“U”形关系。具体而言,底层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无显著影响,应用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呈“U”形。地区金融科技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三条路径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2.
绿色信贷是助力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绿色金融工具。首先,介绍了我国绿色信贷的起源;其次,系统梳理了绿色信贷政策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我国的创新实践,重点分析了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数据基于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及占比、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差别、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变化趋势、不同行业绿色信贷占比;最后,从创新金融工具,提高发展绿色金融内驱力;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占比,挖掘各类银行绿色信贷潜能;优化绿色信贷行业分布,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推进绿色信贷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等四个方面提出绿色信贷创新实践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9-2019年我国16家商业银行数据,运用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银行的经营效率评价值,与绿色信贷比率建立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研究绿色信贷与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关系.实证分析表明银行经营效率与绿色信贷存在交互跨期关系:绿色信贷会正向影响银行经营效率且这种影响在滞后一期和两期更显著,然而银行经营效率会负向影响绿色信贷投放且有动态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010-2018年245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从传导机制看,金融科技通过推动供给侧绿色技术创新动能和需求侧产业结构升级动能进而促进绿色发展。从地理结构看,金融科技中心溢出和地方金融科技集聚均能促进绿色发展,随着各城市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金融科技中心溢出和地方金融科技集聚对绿色发展的作用存在替代关系。从区域上看,金融科技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最强,中部稍次,西部最弱。从内部渠道看,金融科技通过降低排放消耗和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绿色发展。从外部环境看,环境监管和金融监管处于动态中性有助于金融科技促进绿色发展。本文为高质量实现金融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完成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双碳”目标约束和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我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的减排作用与绿色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且呈显著的地域异质性,该结论在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金融科技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城市减排;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政策的试点与环境目标的约束均对金融科技的减排作用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以上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与政策工具服务“双碳”目标、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更多学者开始关注绿色信贷与地区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文章以选取2008—2021年黔东南州绿色信贷、产业结构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考察分析了黔东南州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研究发现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绿色信贷对更具清洁、绿色和环保的第三产业表现为正向影响;对多为限贷的“两高”行业的第二产业表现为负向影响;对规模较小的第一产业无显著影响,基于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金录  喻平  付争 《经济纵横》2023,(6):117-128
本文利用5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结构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的赋能可以促进不同融资模式下的融资者信用等级分层;金融科技通过赋能信贷模式,推动金融结构向市场主导型方向发展,但金融体系内部对金融科技的赋能有双向调节和对冲功能,可以抑制金融科技“新中介”与技术改进后的“再中介”银行体系之间的竞争与分化,促进金融体系协同发展;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赋能的着力点在强、弱政府组织力国家中有显著差异。为促进金融科技与金融体系深度融合,银行部门要推进金融科技在提升信贷审批精准度、降低不良贷款率方面的应用,加强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的赋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字化战略与“双碳”目标,从数字化建设、应用和发展3个维度探讨数字化水平对企业碳绩效的非线性影响机理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的中介传导机制,选取2010—202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动态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建设、应用和发展水平均与企业碳绩效之间呈先抑后扬的U型关系,大多数中西部省份的数字建设与应用水平未跨过拐点,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尚处于抑制阶段,而东部和少数中西部省份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已跨过拐点,对企业碳绩效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发明型、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均在数字化建设、应用和发展水平与企业碳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解发现,与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相比,发明型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化水平各维度与企业碳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更显著。经过变换数据年份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从银行资产、负债以及支付结算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机理,然后选取中国2010—2018年79家商业银行数据,通过建立多元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具体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明显的负面冲击作用,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也对银行绩效有重要影响。影响机理的检验结果证实:互联网金融发展给银行的净利息和非利息收入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冲击,进而影响银行绩效。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农商行、城商行等小型银行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位于东部地区、开展跨区域经营、创新能力强的银行能更好地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新的金融生态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积极向金融科技转型创新是传统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0.
肖仁桥  肖阳  钱丽 《技术经济》2023,42(3):1-13
基于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与绿色技术创新视角,首先将绿色金融分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三个维度,进而采用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广义矩估计面板模型(GMM)分析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探讨绿色金融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分析绿色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均呈“先扬后抑”的倒U型关系,大多数中西部省份绿色信贷、绿色证券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处于促进阶段,绿色保险则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线性促进作用;(2)绿色技术创新在不同维度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证券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传导作用最强,其次是绿色信贷,而绿色保险最弱;(3)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对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均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三种类型绿色金融的调节效应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1.
谭常春  王卓  周鹏 《财经研究》2023,(1):34-48+78
金融科技是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导向下,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有何影响?文章利用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金融科技“赋能”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绿色专利数量的显著增加,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既能在“事前”提高绿色信贷配置效率,促进绿色信贷供给,又能在“事后”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提升绿色投资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环境规制水平较高和金融机构数量较多的地区、高污染行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赋能”,激发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力,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绿色创新是绿色化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动力。本文基于2004—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内在动力与外在激励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且这一研究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稳健;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环境承诺的两个维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增加企业环保投资对企业绿色创新产生影响;环境规制水平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提高能够强化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揭示金融科技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倡导"绿色金融",通过和政府、环保部门等的配合,使我国绿色信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同时,绿色信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商业银行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对目前绿色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引起重视,从改善绿色信贷宏观体系,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强化配套政策入手,开展科学有效的金融工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作为应对环境恶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措施之一,绿色信贷近年来发展迅速。理论方面,研究提出绿色信贷主要通过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绿色技术创新和信号传递四种效应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实证方面,基于国内29个省域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了绿色信贷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并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研究了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整体上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相比中西部地区,绿色信贷在东部地区的节能减排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新兴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催生了一批金融科技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违约风险。文章应用KMV模型估计了选取的11家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在2012—2020年各年的期望违约率,并以该指标来衡量其违约风险,进一步探究了金融科技的发展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金融科技的发展增大了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违约风险。(2)阶段性而言,金融科技的发展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违约风险的影响趋势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期阶段,会增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违约风险,后期则会降低其违约风险。最后,根据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媛 《经济师》2023,(5):111-113
“双碳”目标是新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契合进程,以实现“双碳”为目标,以人民健康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政策体系为支撑,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新型方式,优化绿色金融资金的投资结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绿色主体合作意识以及碳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为实现低碳目标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当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应对外部环境风险能力。强化生产要素投入,加大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7.
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作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将银行的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在一起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家实现"低碳"发展的有力金融杠杆。通过对中国关于绿色信贷概念及相关意见的阐述,在介绍中国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进行分析,用现实数据诠释了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分析了绿色信贷发展中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已改变了过去单一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开始意识到自身应当承担的相应社会责任并付之行动,但是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同行.在发展绿色经济领域上,我国不仅仅要在技术上加以投入,更要在金融上予以全力支持,积蓄国家综合力量赢得竞争优势,使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应主导建立并完善绿色信贷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在一种生态监管机制下,自主、有效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只有让商业银行将经济利益与社会职责统一起来,才能提升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与商业银行“惜贷”问存在矛盾与冲突。基于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规模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视角,以内陆欠发达地区安徽蚌埠的样本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及横截面多元回归方法找出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规模的因素,并定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与资产规模、负债额、息税前利润、所有者权益、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应交所得税正相关,其中息税前利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说明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上存在着明显的收益倾向特征。  相似文献   

20.
林醇 《环境经济》2010,(7):10-12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金融服务先行。对此,国际金融机构早已厉兵秣马,而中国则刚刚起步,更多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浅层次上,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碳期货、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则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能否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中国金融业任重道远,并且需要通过合理的资金配置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