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静 《新经济》2014,(25):54-56
在世人眼里,中国代表着神秘的东方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深邃和神秘给世人带来无限的震惊和好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让世人得以窥见这神秘文化的真我风采.在历经千年光华流转后,“天人合一”,这一东方哲学精髓,正在全球时尚领域蔚然兴起.“天人合人”,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观     
环境哲学是研究和修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其思想特性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是我国生态伦理学构建的哲学基础。环境哲学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中心的基本的世界观,是研究和修养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学问。环境哲学的环境观认为,构成宇宙全体的万事万物均为天人合一体;环境科学的环境观认为,环境是人之外的周围事物,天人是二分的。没有环境哲学的环境观,环境科学是盲目的;没有环境科学的环境观,环境哲学是空洞的。环境哲学使人修养对待环境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环境的本体是天…  相似文献   

3.
继承传统文化不能以腐朽为神奇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时引述了一篇文章的观点,这篇文章说,现在有一种说法,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西方由于主客二分,所以科技发展,但又因此造成现代文化危机。而中国讲"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有"绿水青山"的自然观念,"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兼爱万物"的生态文化.生态不仅有审美功能,更具有人文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崔寅 《经济研究导刊》2010,(17):189-19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核心道德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和"人际和谐"两方面.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的视野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自觉得以成立和维持的基础,是其原动力,人性善和天人合一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敬"与"静"的修养工夫是实现道德自觉的途径,而身、心、家、国的相互转化,是主体认识和发展自我、实现道德自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伟宏 《江南论坛》2013,(12):61-6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并不缺乏优秀价值观。从《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庄子的"天人合一",再到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中国价值"一直引领风骚。然而1840年之后,"中国价值"被西方坚船利炮击得粉碎,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才逐渐恢复元气。重现中国力量、重振中国雄风、重振中国精神、重塑中国形象,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人的迫切愿望。因此,重新提炼"中国价值",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必需,更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儒道佛三家的生态智慧更是光芒四射。这三家的古代先哲们阐释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生态自然观就意蕴着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实用为本"与"道器相宜"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与现代设计理念相切合的部分。以传统家居陈设艺术中的屏风为例,阐明屏风的当代转换设计应营造适于当下生活方式之"用",合乎当下思想文化之"道"。  相似文献   

10.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商周刊》2012,(11):16-17
不久前在英国举行的伦敦书展上,中国出版界以181家出版社、逾1万种出版物和300多场活动的阵容,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旋风。近年来,文化界普遍的共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也正在进入转型期,但现实是,中国不少的文化产品尚处于国际文化交流的"低端"和"表层","影响力"和"传播力"都有限。如何能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必须学会讲"中国故事",然而,什么是"中国故事"?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近期,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似乎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把中国文化所创造的博大与精深呈现出来,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相似文献   

12.
向往境界     
卢铿 《商周刊》2011,(13):101-101
真正地拥有那许多的心灵境界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只要进入了某些境界,你可能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东西。读过"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之后,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真理——成功需要个人素质中的三根支柱——学识、才干和境界。学识是学来的,无论是来自书本或者来自经历;才干是练就的,  相似文献   

13.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冬台湾出现下雨雪、冰坚厚寸余的异常天气①,后世对此有种种解读。这种种解读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及"天人感应"的思想,其认识机制在于将天象与人事相联系。进一步而言,这种思想存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究其实质即为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创造有利的社会记忆,确立起一种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中,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追求"无讼"为特征的和谐诉讼理念。通过调解、息讼使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从而加强民众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国同构的紧密性,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诉讼理念中体现出的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宫力平 《经济师》2012,7(2):250+2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价值极为珍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以人为本、道德至上、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加强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平等对待读者;树立道德至上思想,爱岗敬业;树立自强不息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树立和而不同思想,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树立天人合一思想,美化工作环境等。  相似文献   

16.
儒家哲学从来都是生命的学问。"乐"作为儒家文明中重要的一支,也一直涵养着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同时"以乐化德",在具体实践中是有它的可操作性。用乐来涵养道德不仅符合现代人的认知方式,让人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这种潜移默化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形成悠久的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7.
《管子》可谓是一部博大精深、包罗万千、韵味隽永的富含"经邦治国"之道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佳作。它承续、生发、展拓了华夏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理念,推崇创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然则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可谓与管子的文化思辨、道德教化和审美情韵皆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境。  相似文献   

18.
"猪流感"的"猪"英文用swine而不用中国人所熟悉的pig揭示了这么一个事实:在中英不同文化里",猪"代表的是不同种类、不同秉性的"猪",用英文表达时不能简单对等成"pig",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上下文,还可能是swine、hog,barrow、boar、sow、gilt,或者piglet。  相似文献   

19.
田鹏飞 《商周刊》2012,(10):68-68
5月10日,青岛市道德大讲堂组委会在府新大厦召开"青岛市道德大讲堂"新闻发布会。由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青岛市道德大讲堂",定于2012年5月16日至5月19日在青岛市亨达工业园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举行,并将于5月16日上午举办开幕式。  相似文献   

20.
代际正义具有两个不同的时域和两个不同的维度。从代际正义的时域"在场各代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正义的维度"代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视域分析,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代际正义价值。代际正义的价值诉求彰显了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正当性,可以有效地消除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阻止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的代际循环,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关怀。作为一种发展型救助,教育救助特别彰显了社会救助制度的代际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