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区域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通过一系列的扩散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均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某些主导产业部门和少数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并形成增长极,通过关联效应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从实证分析角度看,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增长极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也是非均衡的。在各区域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传导机制存在差异性。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如何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国内外经济学家作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索,形成了各种基准,并用于指导区域开发和主导产业选择,取得了较好的绩效。本文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探讨西部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当前云南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然后证明在这个框架下,云南省的产业发展必须既要做到采取强势的不均衡增长,因为要使各个产业都一起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优先发展资源效率高的产业;又要做到不均衡中求均衡,进行产业补短,发展一些落后产业,使它们避免成为未来的瓶颈产业。同时本文也对云南省现存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鉴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威庶森的“倒U型理论”来证明采用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模式有助于改变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3.
极上增长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perroux)提出的。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主导着西方和第三世界的发展战略。佩鲁认为:增长不会同时发生在任何地方,而是发生在称为“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增长极不是地理空间的区位,而是经济空间的区位,它具有规模大、创新性、主导性、动态性特征。‘搬”的经济扩散,导致区域发展。在不均衡经济发展中,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创造了发展的机会。增长权选择适当,就可以产生预期的经济效果。铡叫市是自治区首府,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中无疑处在优先发展的历史地位,同时,它还…  相似文献   

4.
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式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同总量问题比较起来,当代中国的结构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的。无论结构变迁中重点产业的选择基准的技术难度有多大、掣肘因素有多强,我们认为从宏观的高度审视有两点是可以明晰的:一是基础产业的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理论模式分析中探寻我国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摆脱贫困,由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迈进。可是在这一进程中又面临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经济基础薄弱和发展资金短缺,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发展的恶性循环。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学家在选择发展道路时,曾经提出过两种相反的理论模式: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1、基础产业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初。均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尤其是在基础产业部门和一般加工制造部门之间)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以此彻底摆脱贫困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创立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  相似文献   

5.
非均衡增长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仅是指不同地区、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在发展速度上存在着差异,就是同一地区、同一产业、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其发展速度也各不相同。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就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  相似文献   

6.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区域协调内涵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松 《经济经纬》2008,13(1):70-72
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强的非均衡依赖性,或者说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区域协调的本质是在产业关联紧密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达到市场机会公平的过程.非均衡发展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无论非均衡发展效应的好坏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还是哪一方面的作用,任何忽视区域协调内涵问题,而直接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措施,最终可能导致更坏的结果出现.  相似文献   

7.
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增长中存在大国效应。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国效应包括经济高速非均衡增长、经济结构快速演进、大规模国际收支顺差和高对外贸易依存度、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等等。大国效应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阶段性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8.
产业关联水平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因而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产业关联度逐步受到广泛关注。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欧盟27国累积投入产出表对各产业关联度进行测算,建立产业关联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演化的理论影响模型,进而应用计量经济工具对产业关联度的影响效应及强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模型动态均衡分析证实了产业关联度的提升对于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水平具有正向效应;第二,高端制造业主要与生产性、分配性服务业关联,中端制造业主要与分配性服务业关联,低端制造业主要与分配性、消费性服务业关联;第三,在不同制造业分类背景下的计量分析显示,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产业关联度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由缓和增长至快速推动、最终进入稳定趋缓状态。结合中国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认为,应在重视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大力推动高端、中端制造业及其对应特征服务业类型的关联度,这将为中国经济实现平稳、持续增长提供更为坚持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踏入了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尽管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建设,有着所谓的“趋利避害”的“后发优势”,但是其固有贫穷落后、资源匮乏的初始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优先发展的产业中去,成为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我们把这种通过重点投入、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某些关键性产业或部门的方式,就叫做资源倾斜配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内生性的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内生性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网络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集群、产业分工网络和专业化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规律。模型的结论认为,国家(产业)间的制度效率与竞争强度之间存在着循环效应,而这种循环效应能够决定产业集群的布局和配置,决定各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并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状态。尤其是,一国技术(经济)系统的制度效率的进步将会增加市场交易的需求,进而扩展产业分工的网络规模;而这又将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产业网络的范围,提升该国在产业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一、重点区战略的理论分析 重点区域开发,是非平衡发展战略思想在空间上的体现。区域经济理论和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的实践都表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同时,在现代经济中,区域非均衡发展又是倾斜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和促进区域均衡增长过程形成的重要途径。 人们常用威廉森(Williamson)的倒“U”字图形来认识区域非均衡增长现象: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增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即倾向于非均衡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增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倾向于均衡增长。对  相似文献   

12.
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关联,而一国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部分外溢为国内产业与国外产业之间的关联,即存在着产业关联外溢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国交通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分析2002-2010年该产业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变化,测算该产业及其产业关联外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并进一步考察了产业关联外溢与国内增加值之间的动态联系。最后,探讨了产业关联外溢问题对产业体系内生形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高素英  高颖  张烨   《技术经济》2017,36(8):109-117
基于"共享式增长"理念,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APL模型优化了京津冀商贸物流产业关联机制,并据此构建了京津冀商贸物流产业新体系。研究发现:北京的商贸物流业与其服务业和技术产业的关联密切,天津的商贸物流业与其制造业和金融业的联动发展较好,河北的商贸物流业与其制造业、采掘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关联效应显著;北京的商贸物流发展趋于饱和,河北商贸物流业的产业关联结构相比天津更加均衡,其产业波及效应提升也更加明显。提出建议:为实现京津冀的资源与发展成果共享,京津在满足本地商贸物流需求的同时,应将部分商贸物流企业转移至河北,同时给予相关技术、资金支持;河北应承担起京津冀的主要商贸物流建设,完善商贸物流产业关联机制,加快发展工业品、采选品和农产品等专项商贸物流,保障对京津生产生活原料的供给。  相似文献   

14.
理清产业链与创新链的链接模式,发挥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不断丰富经济整体技术内涵并提升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创新货币外部性理论,提出纵向市场机制具有知识、产品价格非均衡信息的传递功能,通过替代效应、结构效应引致上下游关联产业在创新知识利用与创新方向选择上的联系,进而形成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效应。使用我国2005—2017年6期投入产出表以及其它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①当前我国纵向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作用显著,并表现为下游—上游协同效应;②由技术进步的细分项看,上游—下游前向联系产生了显著技术改进协同效应,下游—上游后向联系则产生了显著技术效率提升协同效应,分别通过替代效应与结构效应实现技术进步协同。据此,我国在实施区域性或宏观创新科技政策时,需关注新兴产业与既有产业的有效关联,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创新生产方式实现区域内关联产业的生产结构效应,并通过加速高精尖知识流动实现区域内关联产业的创新替代效应,构建优势技术产业集群,避免在产业技术发展上出现“孤岛效应”。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演变及其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区域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二者处于矛盾统一之中。因此,区域经济均衡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演变、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先后出现了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均衡和非均衡的协调统一论。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主要由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均衡增长理论所组成,前者的主要成果是索罗—斯旺增长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政策体系学自二战后的日本。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虽然与日本一样具有"非均衡"特征,但选择了与日本截然相反的"直接干预"模式。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形成与其经济史及其路径依赖效应密切相关。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溯源分析发现:非均衡与直接干预的产业政策模式形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对后世中国的经济政策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在非均衡的"重农抑商"产业政策作用下,古代商业经济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产业结构因而在政府直接干预下长久保持"一、二、三"形态,而工业的产业组织则以一定程度的"官进民退(国有化)"与行政垄断为特征。结合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史维度的考察与思想提炼,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产业政策调整与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技术产业关联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运用投入产出方法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关联和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关联两个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部门中电子通信产业关联度大,应予以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在发挥高技术产业关联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中美企业兼并动机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经济增长一是靠增量;二是靠存量。钱纳里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更为突出,因而认识资源在再配置方面的潜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比之发达国家似乎更为重要。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增量投入来实现的,这一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得我国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明显,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资源进行存量调整,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国民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发展极理论视角的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展极理论可为一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提供发展路径.在我国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中,发展极理论的适用性更为显著.以资源产业作为发展极虽然在短期具有必然性,但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的长期不可持续性,西部资源型县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发展极理论及其在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以及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及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极等问题,并提出应构建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几大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产业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产业关联理论和奥运产业关联理论作了简要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奥运会对其周边产业的关联效应,主要包括奥运会对体育业、旅游业、文化业、金融业的关联效应。并对奥运会的产业关联度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应该只注重奥运会的直接关联效应,还要充分考虑其完全关联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