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科教结合是新世纪农村工作的主题和农村发展目标。分别就农科教整合系统和农科教操作系统展开了讨论。并强调指出农科教整合与操作系统理论对我国实施农科教结合有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村要发展,必须领先科技兴农,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因而加强农科教统筹结合,是一项事关全局性的工作。本文在论述农科教结合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农科教结合应着力抓好的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科教兴村"计划与农科教结合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首先分析了“科教兴村、计划与农科教结合系统的关联性,认为农科教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教兴村”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进而指出了农科教结合在“科教兴村”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农科教结合的目的是振兴农村经济,从而达到“科教兴村、计划的最终目标;农科教结合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有利于促进“科教兴村”计划的顺利进行;农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村”计划,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最后就农科教结合系统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农科教协调机构的建设,农科教协调机构的职、农科教的有机结合、农科教结合的信息传递与利益分化、农科教结合的资金支撑等。  相似文献   

4.
自80年代初我国实施农科教结合以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在农科教结合的信息化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本文将就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等新技术开发农科教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实施科教兴农”作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十条指导方针之一,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强调要实行农科教结合,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意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那么,农科教结合在我国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展现状、作用如何?在我国农科结合走过了10多年历程的今天,重新回过头来,对它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方针。结合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山市五市农科教结合工作进行考察,提出了加快推进淮北市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胡桂芳 《生产率系统》1998,(1):11-18,10
根据全国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由农业部、安徽省、山东潍坊、四川广元等单位组成的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第一检查组,在全国农科教办公室主任郑学莉同志带领下,分别于1997年6月4日到6日、8月23日到9月5日,对山西晋中地区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河北省承德市进行了检查和调研。其间,检查组还听取了山西吕梁地区的农科教工作汇报,调研了哈尔滨市道里区和牡丹江市的农科教工作。共实地考察了10个县(市  相似文献   

9.
王元寿 《经济问题》1993,(10):23-25
平定县是山西省东部的一个山区县。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的实际,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了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1992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20强县(区)的前列。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走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道路,必须努力提高教育和科技水平,实现农科教结合。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农科技电波入户工程”的省份,实践证明,这项工程是农科教工作的又一创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而深受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本文在简要回顾安徽“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这项工程的四个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农科教从萌发,试点到推广,至今有10多个年头,纵观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新生,试验示范,推广发展,整体推动等4个阶段。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收于各地,各部门的努力,农科教结合在兴农、富民,强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施县域经济战略就要根据国家产业指导性政策,根据国内外市场导向和容量,根据本县的县情,研究适合于本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产品,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适合于本县经济改革的思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形成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特色县的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是搞好县域经济规划,实施县域经济战略的重头戏,因此,要组织软科学队伍,做好各类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布局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在种养加、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的结合上下功夫,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道路,在大的区域分工中获得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农科教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农科教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通过一些调查和分析,我们认识到农科教还有巨大潜力。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密切合作,加强集成,优化环境,加强领导,就可望将在科教三结合工作推向新的阶段。进一步认识农科教三结合的重大意义(-)农业在经济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决定了科教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把为农业服务放在首位“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产业,是第一产业,是社会稳定和各行…  相似文献   

14.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但却面临着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农业产业化热潮。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依托,实现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通过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非藕合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可以长期坚持的一个方  相似文献   

15.
平定县冶西镇坚持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150元,跨入了小康镇的行列。一、立足实际,转变观念,提高教育,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江西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宝柱 《技术经济》2004,23(8):47-49
<正> 一、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崛起之后的又一次带有方向性的农业和农村变革,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围绕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实现了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向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环节,使纯生产型农民的数量逐渐减少,农民非农化速度加快,为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东安集团ERP操作系统的成功上线是建立在已运行多年的用友870操作系统的基础之上的。ERP操作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功能的集成,将数据的采集延伸到生产、采购、销售和库存等环节,使企业管理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的质的飞跃。本文结合SAP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特点分析ERP在东安集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流程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所谓农业产业化,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资源综合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农业产业化现已纳入中共中央决策,成为全国各地积极推行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措施。闽东地区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而实施农业产业化战  相似文献   

20.
王瑞红 《经济论坛》1997,(13):46-47
农业产业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资源产业优势,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采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形式,实现种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科教相结合的一种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一是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村经济工作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二是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