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调整、社会变革、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复杂环境下,区域保险产业应紧随"大产业"合作发展潮流,走产业化转型升级之路。地区差异是否会影响以及将如何影响保险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要如何选择保险产业升级路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利用保险资源陷阱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区域保险产业的差异化进行分析,接着以云南省为案例,由点到面,有针对性地对区域保险产业升级路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只有以地区差异为基础,选择正确路径,有效避开"资源陷阱",才能实现区域保险产业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效率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逐渐形成的不断适应产业发展环境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培育过程。引起产业发展条件变化的因素,其实也就是引起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各种因素。比较优势是产业分工的基础,因而也与基于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探索产业发展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即以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为视角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和动力,对比较优势的长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以中国为例探索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中产业升级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制度约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量实践观察表明,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这两种制度层面因素,事实上已成为影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和集群升级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两种制度因素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之间具有的相互作用关系,影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加入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不同选择动机、竞争优势来源以及集群升级能力的差异性.考虑到集群分工结构形态的差异,进一步将混合嵌入式集群区分为短距离型集群和准层级型集群,并结合这两种制度层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可充分了解二者因竞争优势和升级能力不同所表现出的不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型国际贸易分工体系的形成,我国产业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然而,由于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及核心业务被控制,使我国企业只能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产业升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分别从技术、市场、制度、企业家等方面归纳了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从技术路径、功能路径和区域发展路径等方面总结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并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总体层面、贸易国别层面、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及产品类别层面对2001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外贸增速虽然在总量上持续低迷,但在其他四个层面却表现出有升有降的不同特征。综合看,我国外贸增速下降并非单纯受周期性因素影响,也与结构性因素变化有关,并且结构性变化趋势表明我国外贸发展呈转型升级的良好发展态势。伴随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新阶段,外贸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摒弃以往"唯增速论"的发展理念,转向"以质取胜"的发展模式。立足现实比较优势,构筑新型比较优势,不仅是实现我国外贸发展提质增效的需要,也是应对外贸增速下滑从而稳定外贸增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依从宏观经济发展背景和区域发展现实约束.研究以数字经济内涵及演变规律为逻辑起点,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现实出发发掘该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动力机制,并提出西南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提升路径,即突破需求层面约束的路径选择;突破要素供给层面约束的路径选择;突破区域产业布局层面约束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汤进华  刘成武  吴永兴 《经济地理》2011,31(8):1313-1318,1325
利用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运用NRCA计算各地区各部门能源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优势指数和比较优势度,经分类时空分异分析提出:人口、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用能效率是中国生产用能比较优势的驱动因子;城市化发展水平是生活用能比较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农业用能优势区域为四川、湖北、安徽、广西、云南、海南和吉林等地;工业用能的规模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建筑业用能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南和江西等地区。第三产业用能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带。分析结果证实了NRCA在能源资源优势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既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分,也是区域、国家和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一个结点.基于Logistic模型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存在演化周期现象,且是一个白组织系统,具有非连续性,遵循社会生态演化机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资金支撑仍是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问题,创新收益是驱动企业创新进而影响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且已显现出巨大推动力.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发展路径,目前可供选择的主要有集结型优化路径、联盟型优化路径和配置型优化路径,涉及到企业选择、社会选择和政府选择等问题.由于三条路径各有优劣,需要建构一条开放式协同路径,并着重探索形成动力机制、互补机制、共担机制、协作机制和多元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趋势下,主导产业选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转型升级是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确定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准则及权重,从而构建以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化程度为主要指标的区域内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为例,得出各产业主导能力的次序,确定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从产业链、产学研合作、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等互联网思维的角度,对主导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选择模型能为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和路径提供重要参考,为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传统制造业外包和现代服务业外包对技术分布和技术转移的影响不同,而发展以信息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一。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以信息化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以外包化实现创新"融合"和合作共赢,以园区化引领服务业集群和产业升级,以一体化推动产业整合和自主创新。就制度安排而言,关键是要处理好发挥比较优势和创造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省际截面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层面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受资源丰裕度和制度质量的影响显著,具有内生性;在控制各地区的制度质量、区位变量等因素的影响后,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并无显著相关性,因此,"资源诅咒"假说在中国区域经济层面是否成立仍然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对提升我国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文章构建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与评价模型,对我国2011—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动态比较分析,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产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研究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升高且比较稳定,东、中、西部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各有特色,东部地区绿色发展优势主要为产业绿色增长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因素,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而中部地区相对优势则比较薄弱。据此,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提高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大量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文献丰富了区域产业变动的研究.一个区域经济实力是否增强,产业是否发展,比较优势是否获得进步,与其具体的产业变动形式,所采取的具体产业活动策略紧密相关.产业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比较优势格局,比较理想的区域经济格局是:以合理的产业变动策略避免区域产业比较劣势,以积极的产业变动策略提升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与升级的实现形式出发,论述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及其形成路径.根据中国实践,讨论中国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并对低碳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推动产业集群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是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区域价值链等理论为中国构建产业集群升级多元化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比较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区域价值链剖析产业集群升级机制与效应的异同,提出基于竞争力、价值链嵌入的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的多元化路径,认为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跨国企业或"隐形冠军"等是实现不同价值链对接的重要抓手,并仍然需要深入关注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发展、区域一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何打破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上设置的"俘获枷锁",已成为中国思考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专利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产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及运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研究专利密集型产业主流文献,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内涵、主要影响因素与评价标准、发展路径等进行系统分析,在总结专利密集型产业突破"低端锁定"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提升优势转化效率路径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7.
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路径将对中国外贸战略产生重要影响,而目前该地区存在多种区域一体化安排和构想,从长期看,各国经贸关系密切程度仍是决定未来区域一体化路径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贸易依赖程度各项指标的测算,可以为中国参与亚太地区FTA的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的选择与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倍受关注,且存在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的争论,二者都主张利用动态比较优势,但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本文分析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赶超战略的缺陷,认为目前中国尚不具备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发展战略的条件,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实施赶超只能欲速则不达,导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抑制比较优势的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入世后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科技产业链条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国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此中国应加大教育的投入,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化,逐步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9.
张明倩  臧燕阳  张琬 《经济地理》2007,27(6):956-960
文章使用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讨论了产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9-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发现:①比较优势仍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②产业一旦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现象,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会促进这种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③打破地方贸易保护障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区域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本文运用现代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从企业层面、产业集群层面、区域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了长三角未来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