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侧面,二者各具特点,相互对立,但又在根本上相互融通,尤其是作为两种文化之核心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应当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能健全地、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文化,科技文化体现的是求真、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具体地说,求真地科技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核:理性与规范是科技文化的价值观核心:公平与宽容是科技文化的突出特点:批判与创新是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效率与协作是科技文化的组织功能要求,它们构成了科技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架。科技文化是以自然知识为基础的,在人与外在自然世界的两极中,侧重点在于关注外在世界,它体现在一系列的科学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以物为尺度,推崇工具理性至上,追求真实;人文文化以人为中心,推崇价值理性,追求美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整体上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突出区别,则主要表现在文化客体上的不同。科学文化研究自然界及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认识过程是以人与自然界的对立为前提,以自然界作为指向和尺度,其目标是如实地反映人之外的客观世界;人文文化以探寻人及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关注的着眼点指向于社会文化空间的纵深。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的系统,是人类文明大河的两条支流。在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到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文化与经济才得以相互融合。理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也会使得文化和经济学得以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琴瑟共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科技的进步推动人文科学与时代同步发展,并使科学与人文融汇。新世纪高等教育应强调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办学理念,让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相互支撑,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6.
文化力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文化力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在内涵结构上,相互交叉;在运动运行上,相互作用;在发展对策上,亦应相互协调。作者认为,文化力对生产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根源作用,即生产力是文化力的思想根源;二是发展基础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文化力对生产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支撑作用,即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精神支柱;二是智力牵动作用,即文化力的智力内涵牵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作者同时提出,文化力对生产力也有反向作用和负面效应,即反文化力带来反生产力。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坚决反对和控制糟粕文化、反文明,以利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玉梅 《经济师》2014,(11):229-229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应是大学教育互融互动、相互补充的两种主流文化,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办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合理构建,因而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人文教育将成为当代教育的理性选择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提高领导干部文化品位,主要指提高领导干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科学及相关知识的水平,包括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科学素质等,以及在具体领导工作中这些知识所占含量及应用。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的认识以及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建设先进文化的力度和水平。因此,提高其文化品位,对于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对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对经济的驱动和城市精神的提升,从更高的层面上推动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无锡市委书记王荣对本文批示:“此文写得很好!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需引起进一步高度重视。”现将全文予以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构成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子,企业文化相比战略管理之于企业而言应该是第一性的,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的战略管理只有与企业文化不断地相互适应和协调,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庙开始复苏,村落中庙与校的冷热局面逐渐被打破.村庙是传统乡土人文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根植于村落中的乡土环境、 文脉传统以及生活习俗,与每一个村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样村校在村落中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将近现代的正规教育引进到村落里,使村民的生活发生大的转变.本文旨在通过对村庙与村校的历史演进的展现,说明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个视角下,现代农村中的两种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支撑完整文化价值体系的两大支柱。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然要高举科学与人文的大旗,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当她的人民具备了科学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战胜愚昧和无知;只有当她的人民具备了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与制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力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力来源于企业文化与制度的相互结合与互动作用。由于制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失,制度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更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公共环境规划设计中,其整体创造水平的提高是与所处社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层次密切相关的,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反映时代文化气息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从根本上说,在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本文针对公共环境设计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氛围营造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精神享受需求,同时也体现出在公共环境规划设计中现代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个性化、具体化的经营管理文化,是市场经济当中的一种微观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既有繁荣的经济,也有繁荣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只有实施科学的文化建设战略,才能使先进文化建设收到应有的成效,才能不断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首先,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今日世界,人的素质往往是社会进步强大的推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标志。未来世界的竟争,归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胜负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的高低。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是否达到了先进性的程度,与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密切关联着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的素质集中体现在智力素质上。按照普赖斯指数增长律,现代科学知识正以一种特殊的超越函数增长着。纵观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科学思维的结晶,人类智力的花朵。  相似文献   

16.
区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注重挖掘和发扬好区域传统文化,实现区域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的内在动力。马援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传统文化,在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发掘和利用好马援文化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防城港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推进防城港城市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宁  郭碧燕 《经济论坛》2002,(12):28-28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就像是一驾马车的两组车轮,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与文化的进步是互动的,但在这二者的关系中,经济发展优势是占主导地位的。这可以用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来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的驱动,这种“革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如果有什么事物阻挠了它的发展,它就会冲破障碍,“勇往直前”。文化这个人类社会的软件随着人类社会各个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硬件条件不断地融合、更新。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重要源泉。如果没有强大的现代文化,就不会产生现代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为实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社会,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社会,应该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大力加强教育建设,以和谐为本。  相似文献   

19.
当代环境保护中的环境文化与环境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共有地悲剧”是环境问题非常重要的利益驱动因素。但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上首先是人的问题。深入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动因和实质,指出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伦理与环保文化建设,坚持科学的技术观和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与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殷辂 《江南论坛》2011,(5):16-18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义及本质皆在于此。从文化边地逐步走向文化中原,这是吴文化形成的轨迹。在当代,吴地得风气之先,走在现代化之路的前列,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现代的共性问题。复兴吴文化的本质精神,走文化与现代化的交融之路,这是吴地文化轨迹的延续,也是对现代化的完善。文化与现代化之交融,是吴地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